美文网首页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2022.10.3)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2022.10.3)

作者: 月光薇妮 | 来源:发表于2022-12-02 22:38 被阅读0次

      近来,由于一些原因,我对教育的感受和理解有所变化,于是打算记录一些。因此我以我所阅读的书籍及材料为契机,写写我自己的感受吧。

      首先,关于教育的评价维度。

      “今天很多人做事情的一大误区,就是把多维度的事情简单地投射到一个或者几个维度,把不该量化的事情用一些指标去衡量。在考虑到人才选拔的各种成本的前提下,高考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但我们还是必须意识到,应试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人才培养这件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且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衡量标准,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方式就好影响全社会的共识。”

        ———吴军《软能力》 第二章 洞察力之《登上珠穆朗玛峰和成为亿万富翁,哪个更容易》

        在这本书里,吴军老师还举例说明: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人讲这一类的话:我家孩子是个好学生,成绩都是A。这显然就是把好学生这个原本应该从多个维度考量的事情,变成了从成绩这一个维度来衡量。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张三当年在学校里远不如我,哪知道他今天能混得这么好。其实,那个所谓的“远不如”未必是真的,很可能只是他当年成绩不好而已。

        我们已经习惯了学习好一切都好这种观念的存在与正确,以至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都说,你只好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什么都别管。但客观来讲,对所有人都要求学习好这件事本身与社会的多元性这一特征是互相违背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动植物百种千种万种,人的肤色也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长相和性格也是如此。在所有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能达到社会教育评价的优秀这一指标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但是基于此种评价体系,为了得到社会及家人的认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在学习这件事上付出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甚至是夸张的投入,并且以一万分的期待等待着付出的回报,显然结果并不必然令人满意,于是单一维度之下,家长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被评价体系所否定了,重压之下极端事件频发。

        今年七月,我得以休假半个月,这也是我工作近十年以来第一次休真正意义上的长假,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短暂地告别工作,与真实的自己独处。期间,我尝试了沉浸式的阅读,去外地旅游,尝试新的食物,欣赏不同的风景,或者去山上吹风,纳凉避暑等等。当我终于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并且有机会用不同的角度去注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真实是那么美好,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我所闻到的,我所摸到的,有令人恐惧的,泥泞的,无法忍受的,但也有美好的,放松的,有趣的。我突然开始同情那些被学习成绩所绑架的孩子。每当有孩子因为学习、学校、成绩或者家长的原因而选择极端时,就有不少人批评他们生活环境如此优越,被呵护至宝,但却脆弱不堪。其实他们是没有我们幸运的,他们生活的时代从一开始就是紧张、压抑的,以分数成绩为唯一的,每一个家长都按自己的理解为他们安排了超越旁人的逆袭机会,以内卷式的学习方式疯狂往前跑,在这一维度之下,户外活动、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记录真实的自我感受都是不被容忍的,你所要学会的就是学习,以及坚持,即使你就是普通人,那个标准也是必须要达到的,达不到,家长及其挫败,为自己投入的金钱和时间所不值,并把这种挫败感传递给孩子,使小孩的内心世界全面崩塌。许多孩子的生活中是没有真实的世界的,就像我们一样,为生存而工作,当一颗螺丝钉,自己本身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要对得起家长和社会对你的期待和付出。在那个小小的不太成熟的世界里,挤满了挫败及不认可,排山倒海而来的痛苦自然会促使他们选择不够成熟不太理性的方式处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社会评价维度所存在的悲剧。我们只承认一个孩子的成绩,因为它可以被量化,但是其他不可量化的优点,在评价指标面前无足轻重,也就等于没有用,等于不存在。

        我们真的太习惯量化所有的东西。一个家庭主妇的付出为何不被认可,因为她的付出不能被量化,给孩子喂奶,买菜,做家务都是真实的付出,但是没有一个评价体系来衡量它,职场上付出的足够多,成绩量化的足够好,能够以升值加薪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家庭里的付出最终被漫长而琐碎的生活所淹没,最后所有真是的付出被时光遗忘了,变成了什么都没有做。好比,我们在工作中做了很多的努力,沟通,协商,周旋,最终这件事并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达成,在工作量化上,这件事就是失败的,因为没有结果,而你所有的付出也就随之而亡,就像不曾存在一样。

        于是,在每件事上,我们都想走捷径,抄近道,别人不认可的事为什么要做,没有用。是的,没有用。可是,生命美好的许多感觉恰恰来自于一些没有用。量化使我们清晰目标的同时,也使我们忘记了过程,变得急功近利,每个都在问,我已经做了这么多了,花了这些钱了,我什么时候能看到结果?

        柴静在《看见》一书无能的力量这一章中谈到德国的卢安克时说道:老范说,许多人听说卢安克的第一个反应都是问她,这个德国人在中国乡村到底做了什么?有成果吗?教出了什么牛人吗?她说,我每次都难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卢安克的教育方式实在难以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形容。非要这么衡量的话,那么他更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失败者。”“创作这个词现在常常被当做是一种手段——用来吸引孩子学习更多的手段,或者一种学习之外的调节。好像生活中总有一个伟大庄严的目的,一切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服务于一种意志吧,当这个意志让你去改造世界时,你需要具有改造需要的知识。而创作在卢安克不是手段,就是归属本身。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在指导行动的,所以他说,说话是没有用的,让他们一起进入,共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感受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也许会有人说生活中很多事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能让你慢慢地感觉变现,这是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所有人都很不舒服,很拧巴。

         其次,关于兴趣与特长的考量维度。

      “ 有时,我胆敢为自己争辩两句,我妈便会骂我:“你还敢顶嘴!你还有脸了!”随之而来的是更疯狂的打骂,偶尔也会补充:“等你长大了就会感谢我了,我都是为了你好!你看看我为你付出了多少!”

“我知道她为我真付出了很多,为我死也愿意,但是我不想一辈子被这样沉重的付出裹挟住。哪怕我发现自己有绝对音感、又真心爱上了音乐,我也看不到我就继续学习小提琴独奏的可能性——如果我未来任何的成功都要归结于我妈曾经打得好,我还要继续带学生,让那些琴童重复我的痛苦…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投入虽然都是父母的决定,但是如果没有产出,那一定是我没有珍惜自己被给予的机会,就好像我这个理财产品不够努力,辜负了一家人的期待。”

        ———热带雨林《供一个琴童,差点搭上一个家》(人间the livings 公号2022.8.19稿)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由于种种原因,我小时候没能如愿学艺术,在期待独立的成长岁月里,我对学习音乐寄予厚望,且一度也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是这块料。毕业工作以后,我在实现经济独立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学琴,两年后又学声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学琴和声乐都不了了之。但以此为契机,我得以深入接触真实的琴童的世界和声乐艺术生的世界,也许这种了解是片面的,但确实让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我曾经觉得,音乐是一个人一生必须要学的一种东西,学琴或者唱歌。当我围观这其中许多家庭赌博一样破釜沉舟又血腥有真实的学琴之路,我忽然对此释然了。纵观所有学琴的孩子,郎朗一样顶尖的是极其少数,剩下的上音乐学院,进乐团,当老师,更多的就是童年的兴趣,小时候风里来雨里去投入,牺牲玩耍时间练琴,最终,在十级认证到手后,暂停学习,专注文化课,考学,最后成为一种兴趣,或者是一种恐怖的童年记忆。据我观察,学琴大约一年之内,进步是肉眼可见的,练琴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随着学琴难度的增加,练琴的时长也在增加,但是产出却不一定明显,由于每个人的习惯和短处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在跨越起步阶段之后所遭遇的瓶颈也各有不同,突破瓶颈的速度也有快有慢。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极少数天资极高,悟性极好的学生,普通小孩如要在学琴上取得一定的深度,势必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时有两种结果,其一破茧成蝶,其一半途而废。这里不讨论特殊情况,如果是普通琴童,孩子也不是很喜欢,未来也不打算走专业,那么花费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在这件事上,从而放弃掉童年的其他可能,放弃掉真实生活本身,放弃掉所有真实的体验感,没有机会去感受,触摸,一直生活在赶路之中,这到底值得吗?

       我知道有的孩子有天赋,我知道练琴这件事是反人性的,任何琴童都曾被迫练琴,有血泪的练琴史,我也知道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收获良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孩子只是有天赋,但却真的不想练琴,不喜欢练琴,她尝试了之后不想再继续这件事呢?我想,我们也许要区别对待,也许要多方考量,毕竟,比起来沉没成本,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个答案才是最重要的。

        我总觉得,教育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它的结果和反馈无比漫长,且综合了千百万种原因,而且又由千百万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折射而出,甚至在孩子不同的人生阶段,按照世俗的标准来判断,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但是每个家长都试图复制另一个人的行为,企图通过此举获得同等的成功。又基于教育评价维度的单一性,每个人都极其焦虑地放大孩子成长中的某一个环节,并脑补出孩子的人生就此告别成功的结论。破斧沉舟的学琴,付出就要回报,不能放弃,一年级的孩子班主任是毕业生,一年级的孩子被安排在最后一桌……最后仍然没有落足于孩子本身。

       因材施教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每个人都做不好,好像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去做到。这各种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我以一个普通人的维度,觉得在兴趣上,对普通孩子可以松弛一些,如果孩子的能力一般,且未来不走专业,实在不必孤注一掷地付出且以投资理财般的期待等待着孩子的回报,也不必用倾其所有的付出来感动自己和他人,人生有很多种,我们大部分人真的都很普通。而且,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也没必要安排太多的兴趣班,同等精力的前提之下,太多的兴趣之下总有的会被怠慢,最后流于表面,况且需要,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户外活动,做一些有益于童年,而不能被量化甚至不能反映为教育结果的事情。那才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存在的真实感吧。况且,除了学琴之类正统的兴趣班,语言学习、阅读等等也是打开小孩眼界重要的一些途径,关键在于家长对此怎么认识。

        再次,学习沟通,在教育过程中任重道远。

     “‘他说这个我就打击他,药庆卫说,我说好不好都是父母给你的,如果破坏了以后就是对我的不尊重——也不是不交流,不过我的话可能有点……像他妈说的,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他又接了一句:‘但是我说的应该是正确的。’

      “当时药家鑫没有解释,也没有争辩,说:‘好,我听你的’。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听他爸的话。”

                                                          ——柴静《看见》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今早刚读完关于药家鑫的这一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药父对药家鑫的严苛和高度掌控。这几乎是目前为止80、90后与各自50、60后父母之间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程度轻重不一。

       柴静在书中举例说自己曾摔坏碗并且如临大敌为此恐惧至极。我自己曾因为把钥匙掉进邻居家的犄角旮旯而遭致父亲的一脚,不久后,腰间一块深黑色淤青。我很少挨打,但是确实很多次被父亲用非常之刻薄的言语所伤害,并且为此而痛苦。小时候怀疑他不爱自己,或者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又自卑又孤独。直到长大之后,接触了他的原生家庭,接触了我爷爷,我爸爸的兄弟姐妹,了解了他们家里的一些事才知道,其实是他的父亲没有教会他什么是爱,怎么去爱,他用身体力行交给他们兄弟姐妹的是计较,是发脾气,是贬低(得亏没有教他们使用暴力),与此相对,他没有交给他们何为宽容,何为赞赏,何为团结互助。于是,我的爸爸把从他原生家庭集成来的经验,本能地用在我身上。当我明白这些之后,我与我爸爸的一些行为达成和解。但是,我从我身边所有同龄人身上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和困惑。常言都说,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但现实中,孩子才是最爱父母的。即使父母伤害了他们,他们总是一次次地原谅,一次次的自愈。只有最极端的情况之下,孩子们才会选择远离。

       我们在我们的家庭中没有学会怎么平等地进行沟通,大人们总是俯视地,觉得小孩子懂什么。他们也并不在意小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眼里小孩子的感受只有自己认为的才是真实的,小孩子陈述的要么不真实,要么不重要。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明确表达自己不冷,但是妈妈总以各种理由对此表示忽视,安排上自己的保暖套装,这背后所折射的就是缺少倾听。要对一个生活中天然的弱者得出一个结论并要求他去实现它是很容易的,但这实现的背后真实的声音是什么,大概需要每一个父母去用心聆听。

       药家鑫的父亲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直是一种怀疑,“要求严格也不对吗?”“我说的应该是对的。”即使是在药家鑫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出想捐献角膜,也被父亲严厉地拒绝了,他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我听你的”,他也没能亲自为自己决定一次。药家鑫自己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无辜的张妙却为他的悲剧买了单。

       我曾经很多次感觉到不被家人理解不被家人所接纳的孤独,当你认真表达你所遭遇的困惑与难过时,他们要么觉得你在矫情,要么觉得你不够强大,总之是你的问题。但沟通这个结,在我们这带人这里是打不开了。也许,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有了我们的反思和感受,这倾听和沟通会好很多吧。

       以上是我目前有关教育的暂时感受。我还没有小孩,为什么会想写教育上的一些感受。是因为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以及成年之后经历过一些挫折、迷茫,也曾经通过阅读和观察试图寻找答案,同时也是对自我内在小孩的再一次教育。反思教育并非把自己人生某些阶段的挫折归咎于父母,而是希望自己有更加宽广的眼界,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这件事以及教育的结果,从而使自己更加松弛,自己的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也许有一天,当我真的要面对一个新的生命并承担起教育他的重任时,他不需要成材,不需要面对社会的期待,TA只需要一生都能做TA自己,有TA所爱,内心真实而宽厚,人生足矣。

      《看见》里还有这样一句话:陈虻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如果真有一天,我的心态大变,不幸走上鸡娃的混乱路径,那也要时刻警惕自己注意把握尺度,过犹不及。毕竟,自己曾经经历的迷茫与痛苦是那么深刻而真实。

2022.10.3  21:42

相关文章

  • 元认知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那么“元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元认知用来思考...

  • 教育的意义

    今日热播的《小舍得》不仅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也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电视剧中...

  •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今天,听了一位老师的领导力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分享,虽然很多内容需要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去达到共鸣,但是也引...

  •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管理的,里面说管理员工的几个基本点,仔细思考,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身上也能用的着。 1.给予员工...

  •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做了10几年的老师,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 一般的学校:如何送走这届学生 好的学校:...

  •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最近小侄女因为父母的催写作业,而说出要自杀的话。这句话出自一个还在上一年级的小学生,真的让人很震惊。现在很多的父母...

  •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和朋友聚餐时谈起国内外教育的差别,感觉国内在教育方面还是以应试为主,学生为了升学找工作而考试,但上学和工作之间却是...

  • 关于历史教育的一些思考

    最近阅读和听取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信息,我有了一些关于历史教育认识和思考,这种认识和思考使我有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碰...

  • 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

    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 已经好就没有写文章了,今天的文章,我想要和你一起来分享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期待能够给你...

  • 关于小孩教育的一些思考

    昨晚,远处传来小孩大哭的声音,偶尔还传来父亲呵斥的声音。 越呵斥,小孩越哭得厉害。 有一次,在超市,一个小女孩的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2022.1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tp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