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读三毛的《背景》,开篇便是叙述自己儿时读书经历。她自3、4岁便开始读书,接触的多是中外名著,所以三毛的文章有中外之长。少时的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阅读都有深远的影响。我读书较晚,在中学时代,才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名著,少见西方经典。要是早几年接触,可能现在也是作家了。另一方面至今对外国典籍,不能领略深意,倒是对古典名著感兴趣。
在读过一些名著后,眼界渐开,便想着找些其他书来读。县城里瞎逛,在路边摊买了几本书,什么“三十岁成功的秘诀”、“人性的弱点”等等。前面那本基本没动,放了一段时间便被我同用过的课本一起放了起来。《人性的弱点》是非常有名的一本西方书籍,为了真正的学会其中的东西,我还用一小手记本子,将每一条记录下来,下面留空做标记,以此标准自己的行为。可是,没多长时间,我就投降了,束缚感太强。后来,明白人的个性是不可能这样改变的。也许,这本书放在西方发达经济社会中,可以规范自我,让自己变成一个标准的人。但是,我却不想放弃我的个性。读书时的或喜或悲,为古人担忧,替先贤鸣不平之感,才是读书的吸引力。
高中时,极少时间去阅读东西,有的也是几篇短文。大学里,有时间去读些东西了。第一次进入大学的图书馆,我有些欣喜和惊慌,欣喜的是,有读不完的书了;惊慌的是,这些书是读不完的。大学前期,犹如鱼儿进入了大海,什么也想尝尝,什么物理、数学、文学、佛学……我什么都敢借。后来,有些兴趣渐失,便集中于文学、心理学的书籍。心理学的书籍位置靠近成功学的书籍,但极恶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大三时,我宿舍老三成功恋爱,并且文艺范的读起来书来,看一些故事性为主的书籍,甚是受用。过段时间,我看他拿了几本成功学的书籍,也是什么成功人士的品质云云。也没见多翻,后来,也不在读了。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你阅读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谈吐、思维与不读书的不同。而带着各种目的的读书,却又为阅读加上了一把枷锁。让本来轻松愉悦的体验,变成了功力心过重的勉强。杨绛老人有一句著名的话“你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每个人本就有属于自己的独有品质,读书本是让你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明了有的人天性坚强,所以持之以恒更易成功;有的人优柔不善决断,但思虑周全,亦有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个性是自己之所以区别于他人,就会爱自己。明白别人与自己个性的不同,就会宽容他人。
成功学要我们做的是,我们找出社会中最成功的人,用他的个性丝毫不差的要求别人,让社会中的人都变成另一个他,那么世界就会最高效,经济就会最发达。可是世界不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