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者: 0b7304819e75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22:49 被阅读190次

    没爪的小猴子,政治学背景的新闻人,不逐精緻的舒服主義者。文科生,双非二本,GPA3.38,托福90。

    16年MA入学,专业visual culture studies,除港大被拒外,其他院校offer都收齐了。

    至今我都觉得2016年是我最近15年来最幸福的一年。

    交中大留位费的时候很纠结,因为前面已经交了城大、科大两所留位费。港大的拒信还没收到,“万一港大录了呢…”交了中大的,意味着就算港大offer来了,也没有财力可以让我浪费着去更换选择了。

    录取和选校

    城大:IMC的教学质量、CMC教学楼都让人倾慕,整合营销传播的专业设置非常贴合市场,对文科生就业来说,是非常非常友好的选择。

    香港城市大学

    但这很有可能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我非常想要一个气派的毕业典礼和气派的毕业照,学校logo不够醒目这一点就让我放弃了这个非常棒的专业。

    捶胸后悔(娥皇女英不可兼得)

    科大:学习排名高,校园气派!在图书馆里看海平线上的日升日落,被深深地戳中!

    抛开专业,切身感受科大国际化氛围是最浓厚的。学校排名大于专业排名,名校光环让我垂涎……现代化科技感高级海景校园,最美校园真心当之无愧。

    但最后让我放弃的原因有三:

    一是离家(深圳)太远,往返略麻烦。

    二是专业,文科里的纯文科,非兴趣使然或深钻专业,对就业益处有限。而事实上,我也更偏好global china studies这个专业,可惜语言分不够录取。

    三是理工大学的文科生,虽然大家都是综合性大学,但还是有偏重的,本科做了四年工科院校的文科生,研究生实在不愿重蹈覆辙。但为了学校排名,还是纠结着交了留位费。

    中大的offer是倒数第二个来的。

    香港中文大学

    那时已经4月下旬了。选择cuhk,家人都是不解的。因为已经交了两所留位费,明明都差不多,为什么要浪费。

    无论如何辩解、讨论,我那些冠冕堂皇选择中大的原因均不被成立。

     爱上CUHK

    选择cuhk真正的理由,一是贪心,二是私心。

    贪心,比起内地知名度,更贪图cuhk的校园环境。

    这其实是后话。

    入学之前,我一直在全职工作,朝九晚五上班的小白领。

    没有很多时间去香港了解学校情况,但我养成了一个优良传统,拿一个offer就去看一所学校。就这样看了城大、科大、浸会,到了cuhk,我反而怂了。

    直到9月4日,ocamp的第二天,我才第一次在“大学”下车,第一次踏上中大的土地,穿着深圳高中校裤。

    在我看来,cuhk是最接近内地大学感觉的香港高校,可能是偶尔看到五颜(有)六(些)色(杀)发(马)色(特)的local本科生,可能是大学站口的乐队演奏,可能是经常举办大规模庙会活动的百万大道,可能是错落无序却被拼凑在一起的教学楼群。

    爱上CUHK,或许因为大学书店,或许因为听不完的学界泰斗讲座,或许因为学校里面跑火(地)车(铁),或许因为永远不怕掉东西,或许因为在这里毕业照拍三天三夜,都未尽兴。

    大家都知道学校里有一辆网红校巴,巴士上贴满了各种娃娃公仔,但我从没有过偶遇坐上这辆校巴的运气。

    因为比起校巴,我更喜欢爬楼梯去上课。有次最快用了12分钟,从大学站跑到了联合书院多媒体图书馆还碟片。

    探索爬山梯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自己最爱的中大一角,美如画,是我内心的秘密基地,几次台风暴雨也阻挡不了我脚下的选择。

     01中大餐厅

    比起兰苑和声饭可怜善衡和李卓敏,我更喜欢李慧珍小咖啡厅、素食餐厅、伍宜孙和新亚。餐厅贵族兰苑大概是全中大最小资的地方了,人均80+,味道中规中矩,环境温馨。

    香港中文大学餐厅

    和声,最美的校园餐厅,落地窗,俯瞰大半校园,虽然比不上科大图书馆看海,但也是性价比极高的校园餐厅了。

    饭可怜,中大人的大食堂,相比被99%中大人吐槽的众志堂,饭可怜算得上是优秀的食堂了。善衡,星巴克和美心都在那里。李卓敏,无论是柠檬批,还是盒饭,都享受着中大最高美誉了,我男票最爱的中大食堂,但我get不到李卓敏的美味。

    比起上述几家有口皆碑的食堂,我更多地会选择,李慧珍楼里的咖啡厅,赶时间的时候,可以买份小土豆沙拉,课间找不到自习位,还可以在这里坐上几个钟。

    隔壁的墨西哥餐厅,尝过,吃不太习惯。素食餐厅,饭可怜楼下,游泳池旁边,这是我觉得菜色味道最最接近内地食堂的,但原材料总让人跌破眼镜、意想不到,看上去像黑色料理,实际却非常美味。

    通透的就餐环境,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人少时来就餐,这才是我心中最美的中大食堂。

    伍宜孙,有两好:乳酪冰淇淋和汤饭。汤饭在很多人眼里是黑暗料理,却是我非常喜欢的。

    伍宜孙的地理位置也比较高,食堂环境很酥服,就餐人比和声少,是一个很棒的选择。人们都推荐新亚的红豆冰,我更喜欢新亚的冻柠茶。食堂选择很多样,菜单类似众志堂,味道却比众志堂要好很多。

    关于吃,就先说这些。我实在是口味不寻常,偏爱黑暗料理多些。

    02中大自习室

    比起图书馆,我更喜欢教学楼的自习空间。

    除了借书、打印、小组讨论外,我还挺少去图书馆的。图书馆的研讨室的预约系统,非常好用!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而且研讨室玻璃隔音很好,大学图书馆的研讨室有很多有趣的经历。隔着全透明的玻璃墙,会相互好奇对方在做什么,有什么稀奇的举动。有次我们小组讨论的课题是性感内衣设计,拿了一堆新买的小底裤小内衣摊桌子上研究,备受瞩目。

    我们也见过同学在认真干练地参加Skype视频面试,也有过和陌生的同学隔着透明玻璃墙张牙舞爪的互动,逗趣、开心,生机勃勃的学生感。当然选课系统我也喜欢,毕竟顺利地选到全部心意课程!(选课技巧在下个板块透露)

    但是关于自习,那些读不完的reading,写不完的reflection和paper。

    我更喜欢在教学楼里完成。最常去的是ELB,一个小圆桌,一台小电脑,呆上一个安静的下午。

    但最推荐的自习空间是李兆基楼,环境真的很舒适很好鸭!可惜基本没什么课是在附近上的,所以…来的机会太少了。

    在图书馆里,我最喜欢的是联合书院的。电影发烧友,羡慕本科生,可以在这里看上四五年电影,太多经典的影片了。

    中大对我来说,是座寻宝迷宫。转角处处是惊喜。

    爱上VCS

    私心,我想丢弃为了更好就业的想法,纯粹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VCS,一个没那么热门,又足够有趣的专业。读VCS,是我的一个美丽的邂逅。

    课程设置上,可分为电影和展览,有师妹说我们是“网红专业”,确实,对文艺爱好者的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或许没有之一。

    我们把电影、绘画等视觉媒介作为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去剖析,有热门的纪录片课、影评课,必修课里文化研究算是我最喜欢的。

    策展包括理论和实务,参与策展课程的同学,都会有幸拥有一个毕业展。每年香港的“艺术年博会”art central 和 art Basel,系里都会带队我们参观,门票很贵但学校包了。

     我们有机会接触、结识很多local artists,还有同学因此找了个local艺术家男朋友。当然,这些都是被录取以后,才慢慢知道的。

    我们专业是修满24学分即可毕业。前面我有提到自己交了很多留位费,自己要为自己的浪费负责。因此,读研期间,我做了两个很重要的决定:

    一、上学走读,每天回深圳,减少了房租及相关日常支出,让我省了一大笔钱。

    二、尽我所能,修尽可能多的课程。

    下学期开始,我拿到了KLOOK的实习offer,准备一边上课一边实习,师姐劝阻了我。

    好好享受学生时代,修更多地课才是王道。

    中大虽然是学分制,但学分却不与学费挂钩。我用98000港币的固定学费,修了11门专业课。

    第一学期尝试性的修了5门,感觉没什么压力,第二学期追加至6门,然后惋惜自己第一学期少修了一门课。将学费按学分去变算,我靠多修的3门专业课,就把当初交的留位费赚了回来。

    虽然所有的课程都接受walkin,但不选修无法得到教授的直接指导,无法直接获取blackboard的教学资料,还是挺麻烦的。

    我希望自己的论文被更多的教授修改评级,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地帮助。

    有点拼的MA时期,比我拼的同学却更多。

    同学里有来自北大、浙大、复旦、同济、南大、厦大等等,我见证了双非同学在最后就业阶段的完美逆袭。虽然是世俗定义的成功,但还是值得庆贺的。

    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在追赶,燃烧自己,有所收获。

    我在CUHK获得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不来自于教授授业,不来自于名家交流,不来自于典著藏集,而是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共舞。

    并不是躺赢或是带飞的感觉,而是大家摩拳擦掌认真切磋,彼此共同进步的感觉。很喜欢。

    对他人观点的包容力、倾听理解与尊重、明显提升的思考力、对自己价值观的坚定。

    还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都是我那一年所收获的财富。

    选课技巧 

     01选课系统

    两学期的课可以并建议一起选。省时省事,避免下学期抢不到课。但是下学期也有add drop期,大部分同学都是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的。

    提前10分钟守在电脑前,拼网速、拼手速。

    和同学换课,为了避免换课被其他同学抢到,两个同学商量好后,不要选择凌晨1-2点这个时间段换课!请选择清晨5点-6点这个时间段。

     02选课建议

    尽可能选更多的老师,接触更多不同的老师,了解更多的价值观,让你的见识更丰富,思维体系更完整。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主动的去重复选修某位老师的课。

    跟定一位老师,比如有粤语基础并善于交谈的同学可以去选三门Oscar的课,并和他建立比普通同学更进一步的师生关系,再比如说铁哥的话,虽然我个人觉得,就算你把铁哥的课都选了,他也会跟女同学保持很长长长长长长长长的距离。比较有距离感,但是主动咨询,主动沟通也是很好的。

    学习课程

     01视觉文化研究VCS

    先谈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正如我的签名“政治学背景的新闻人”,我本科读的是政治学专业,热爱新闻行业,喜欢紧凑的时效性和可抒发的正义感,完全被美剧新闻工作室带入了电视行业的坑,没有坚持下去算是后话,就不在这里说了。

    但申请学校时,我的初衷是修传播类专业,但跨专业、双非背景、低GPA、托福没到95,这些标签,在我收集了往届录取信息,进行自我判断后,我放弃了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执着,浸会申请的也非新闻专业,而是media management。

    文化研究项下的MA专业有文化管理(Culture Management)视觉文化研究(VCS)跨文化研究(Intercultural studies)三个姊妹专业,我们的选修课都是公共的。

    假如,对专业课程感兴趣,又对申请没有自信的话,可尝试ICS VCS两个专业。

    假如,申请硬件背景在我之上,又对课程真的感兴趣,我会非常推荐申请CM。

    原因有二:

    一是CM学科历史较长,有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规划,校友圈较大,会有更多地机会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二是CM有独立的实习项目,可去各高校或世界各地画廊实习。

    虽然三个专业共享资源,相互透明,但CM仍有保留与传承的项目,教学团队对自己的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护爱,是很团结的一个专业。

    关于VCS专业的选课,把之前回答师弟师妹的整理po上来:

    首先,要明确一点,研究生的修读目的是完善逻辑体系,健全学科框架,是一个价值观的提升,而不是实操技术。

    所以研究生的课程几乎全部都是忠于文本解读的,涉及实操的会很少。部分需要实操性的课程也都是让大家自己在课余完成作业的时候去动手做,不会把技术教学放在授课中。

    关于实操较多的课程推荐:纪录片课、  festival(benny)、 immersive dexhibition

    vcs的课程大概只有纪录片和visual method是实操较强的。

    cm的课程中,curatorship、 festival、 exhibition三门课会在结课时办联合毕业展。

     02影评课 - TC

    网红课,文化研究系最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适用人群:想写影评零基础,自己无从下手、有写作基础懒得写 拖延症懒癌患者、文学素养好,想拿高分刷GPA。

    P.S. 没有任何一门课是什么都不做就有高绩点的,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并认真做每一次小组作业每一次pre就可以拿较好的期末分数。

     03选修课- immersive

    这门课是我们那届爆款,会接触最新最前沿的技术VR、AR,也会学习一些入门软件。

    有一点点技术导学,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门课非常适用于有想法、有创新意识、有全局观的学生,不然最后出不来作品会很尴尬。

    友情建议志同道合先组队,因为最后的final是团队自选主题内容及展示形式,就是自主性比较高,如果团队里有同学比较强势必然会有同学受委屈而削弱团队协作的驱动力。

     04必修课-visual culture theory

    这门课的老师Professor Gonzaga 很可爱 我们都叫他龚咋噶。

    他的课pre时间是非常长的,大概要45分钟左右,其他科目一般都是15-20分钟,但还是要注意不要超时,作业任务比较轻。

    我在课上做了一个小视频,成功把他和TA Gloria逗笑,大概是MA期间最得意的事情了。

     05必修课-Culture Studies in Film and video

    有三位老师可以选择:

    TC的优点是:有客座讲师,通常是纪录片导演之类的,授课资源很丰富。

    但!是!有客座讲师的时候通常会变成一个公开讲座的形式,只要大家那个时候没课都可以去听,铁哥是非常欢迎旁听walk in的老师,其他老师只是你来不来旁听我都不管,铁哥是非常鼓励和欢迎,程度上有差异;

    这门课每周都要写reading reflection 也就是你每周都要读很多reading material,会有点点累,但是写reflection是有窍门的,所以适应了也就还好。

    做pre可以用普通话及中文ppt,基本上大家也都是用中文。

    普通话授课,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松辉的课的优点在于:

    除了出勤率、pre和final外,没有日常作业。 

    英文授课,部分同学理解可能会吃力。 

    做pre,普通话、英文或者粤语都可以,但ppt一定是英文。大部分人会选择普通话,就算你想选择英文做pre,和你组队的人也未必会同意。这门课的pre组队是老师分配的,不能自由选择。

    每周都有reading material,松辉的授课内容及ppt基本就是每周reading的提炼纲要,再加上他自己的观点。

    期末论文可以用中文简体,他不习惯看我们不规范地使用繁体中文。当然也可以用英文。

    这位教授是我们班很多人的男神(不包括我,get不到点),他是新加坡人,在台湾毕业,研究蔡明亮,衣品很好,为人儒雅,上课英文理解有难度的地方会用普通话帮忙解释。我个人觉得这门课比较好过,反而铁哥的必修课比较难拿好分数。

    谭佳。她是浸会的老师,看outline会比较关注流行文化,也是英文授课,懂中文,具体要求可以看outline,没选过不发言。

     06必修课- visual research method

    我修的是TC的,他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作业很麻烦但是很有趣,是我非常喜欢的必修课。选铁哥没有后悔!

     07exhibition

    这门课,我们这届是一位来自泰国的客座教授任教。

    通常暂时定下来会是Oscar,当然也有会调整成其他客座老师的可能性,可能性概率不好估计。

    基于假设:如果是oscar同时上curatorship和exhibition,想选的同学就只需要选择其中一门就好。curatorship是策展人,也就是提供整个展览的main idea的,把握大方针,掌握经费,等同于出“活动策划方案并申领到经费”的感觉。(不知道这样比喻会不会比较好理解)

    而exhibition是布置设计,如果排列放置展品,使用什么材料,如何花掉经费。约等于“活动执行”。

    当然,大家在毕业展上的工作,其实是curator团队和exhibition团队的分工并没有这么细,curatorship也可以参与exhibition中,但是exhibition并不会参与到方案的制定书写环节。

    如果exhibition是其他客座老师,大家可以先选择旁听第一周再决定。

    highlight:关于curatorship和exhibition这两门课的选修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第一学期必须修VAA这门课。

    但是选课系统并不会主动识别或者过滤掉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上学期也并没有通过小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移除(因为curatorship这门课在我们这届相对不受欢迎),所以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强上的。(当然官方并不建议)

    另外,选修Oscar的课,我建议最好具备美术史背景或者对博物馆美术馆有过较深入的了解或工作,否则很可能会成为你成绩单上最低的那一门课。

    关于Professor Oscar必须要表达一下。

    跟他一起去过几次culture tour后,我的感受是:他是一位非常有情怀并且品德高尚的老师。会粤语并且不介意学分的同学,我会比较推荐去修他的课。因为嗓子不太好,所以上课时声音比较小,好在他ppt内容比较丰富,并且不影响你做pre和final。

    我师姐用“气若游丝”来形容他上课的声音,非常精准到位。

    德高望重的Oscar,面试内地文化机构时,很多面试官会主动提到他。

     08Queer运动

    粤语授课,不懂粤语的同学,不要畏惧,要敢于去多听,慢慢就能听懂一些了。这门课是爆款,所以能选上的都要珍惜。小曹老师人很温和,很好。属于外柔内刚的感觉。

    非粤语地区的同学选粤语课是否能适应过来要看本人的语言天分以及课外是否主动去学习。

    另外 张历君老师的课在我们这届是先讲1小时的普通话再讲2小时的粤语,就是为了让大家适应并学习粤语。

     09photomedia

    这门课还是很值得选的。

    台湾美女给分有点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说大家可能公认同学A的作品最好,而同学A也确实付出的最多,但最后很有可能只是个B+。

    但是她的课的特点是,有reading但是不需要去阅读,没有关于reading的pre,是一门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

    作业比较有趣,只要不是非常精通摄影都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玩着玩着就把课上完了,玩着玩着就把作业做完了。这种感觉。只要对分数不抱有过高的期待,是一门不错的课。

     10纯理论的课

    电影视频中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理论,影评写作,性别跨文化研究,全球化与再现政治,VAA, 张历君的Mass media, 戏曲, curatorship, gonzaga的modern urbanscape, special topic in ics, 酷儿运动, 文化身份政治…… 都很纯理论。

     11special topic

    比如说,我们这届研究的是特定时期的绘画艺术,非常有趣,知识量也大。上一届则是漫步香港,老师带着学生去很多香港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去认识香港,了解香港。

    转自知乎

    作者:没爪的小猴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vy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