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伟人的邓小平一生不知住过多少宅院宾馆,但唯有这座小院最珍贵,这是文化大革命中,他突然被打倒,被管制时住的地方。作为伟人的小平,一生转战南北,不知走过多少路,唯有这条小路最宝贵。
1969年,小平同志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之后,和卓琳还有她的继母,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守着江西的这座孤楼小院。他从总书记的高位上被甩到了这里,开始过一个比普通百姓还要低一等的生活,没有自由,要受监视,要被强制劳动。
邓小平曾经是指挥过淮海战役的直接统帅啊,现在双手只能在烟熏火燎的煤炉旁劈柴,到鸡窝捡鸡蛋。这不亚于韩信的胯下之辱,但是他忍住了。有时一个国家都难逃国耻,何况一个人呢?世事沧桑不由己,唯有静观待变时。
一年后,他的长子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致残的邓朴方也被送到这里。他照顾儿子时,内心阵阵发痛。
后来邓小平去工厂当钳工,老师傅说他的活够四级水平,那么,他的报国之心,他的治国水平,该是几级水平呢?钳工就是他16岁时刚到法国勤工俭学时学的那个工种,时隔半个世纪,恍兮,忽兮,历史今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
工厂照顾小平年迈,就在篱笆墙上开了一个口子,这样他就可以抄近路上班。当时决定撕开篱笆的人,绝对没有想到,这一举措既为我们留下一件重要的文物一一“小平小路”。这两年多的时间,小平就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的思索,他脑子里闪过一个题目,渐渐有了一个轮廓,他在构思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在党的“十二大”上,他发出了自己的呼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伟人落难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样的,常人者急衣食之缺,号饥寒之苦,而伟人却默穷兴衰之理,暗运回天之力。置己于之度外,担国家于肩上,不名一文,甚至生死未卜,仍忧天下。
整整三年时间,邓小平种他的菜,喂他的鸡,在田间小路上日出而作,日出而歇。但是世界的大潮在他的胸中风起云涌,湍流激荡,如长江在峡,如黄河在湖,正在觅一条出路,这要撞开一个口子。可是他的脸上静静的一如这春风中的田园,就那双眼睛透着忧郁,透着明亮。
后来的小平奉诏回京,江西新建县就永远留下了这座静静的院子和这条红士小路。而这之后,中国又开始了新的长征,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为全世界所震惊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