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2.23
为政篇——十世可知也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白话】
子张问到:“十世以后的制度变易可以预知吗?”
孔子说:“商朝因革夏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可以知道;
周朝因革商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可以知道。
或有继周而起的朝代,纵然百世之后也可以知道其制度啊。”
【释词】
十世可知也:世,本指三十年为一世,此处指王朝易姓受命为一世。、
知,知道,此指预知、前知。《论语集解》:“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也,此处是疑词,陆氏云:“一作‘乎’。”
殷:商朝。
因:因袭、因革(沿革)。
礼:礼制。
损益:损,减少。益,增加。钱穆:“孔子告以参考已往,孰因孰革,孰可常而孰当变,通观历史,即可预测将来。孔子曰:‘好古敏以求之’。《论语》所陈,多属古今通义,所谓‘百世可知’。”
【先贤精义】好,我们结合原文和先贤精义来看。首先看第一句: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我们知道,在这里,世,是指朝代,一世是一个朝代,十世就是十个朝代。子张问的是十世以后的社会伦理、人性本质。单从这个十世所问而言,就可以看到子张思考的长远的事情,探究的是长远的现象和规律,不只是眼前,更有未来。
这让我想起来,我们看的电影跨过鸭绿江里面的台词:我们打仗,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不打仗。
这看到的也不仅仅是现在,更是未来,不只是为当今,更是为后世,为久远的未来。
就如同我们的教育,10年树木,百年树人,为的是百年大计。即使是对待眼前的幼儿园的孩子,教育所看到的也不只是眼前的琐事,更是要看到孩子的成长,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对待面前的事情。
好,这是学生子张的提问,我们再看老师孔子的回答。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因材施教,因问而答,一问一答,学生问的是未来的十世,而师圣的回答更是预知了十世百世之未来。
也就是《论语注疏》曰: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
怎么预知的呢?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不管朝代如何更替,都依着礼去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可以说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那礼究竟有哪些具体内涵呢?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伦关系,囊括了我们人际关系的核心要义,而由此延伸出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是我们实践的下手处。
礼可以变吗?
蕅益大师曰: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
礼的纲要,是不可损益的。
江谦曰:礼,有理有事。不可损益者,理也;所可损益者,事也。故虽百世可知也。
具体的事情有损益,可以不同,但是道理是不可损益的,是固定不变的。
《大学》中有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所说的仁、敬、孝、慈、信等都是仁德在不同的伦理关系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所以说礼的外在形式可以改变,而礼作为仁德之体的内涵却是不能改变的。
《读四书大全说》曰: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统谓之礼,故“六官”谓之《周礼》。三纲五常是礼之本原,忠质文之异尚,即此三纲五常见诸行事者。夫三纲五常,礼之体也;忠质文者,礼之用也。所损益者固在用,而用即体之用,要不可分。
三纲五常是礼之本源,是礼之体,礼之根本。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礼无人外之礼,孝无伦外之孝。 礼是相通相同的,只是事件不同。
钱穆曰:此章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孔子论学极重礼,人类社会亦时时必有礼,此乃历史之常。但礼必随时代而变,此乃礼之时;而变之中仍存有不变者,此乃礼之意。
礼并非人为制造,而是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天地自然运行法则,如果违背这个自然法则,社会就会动荡,百姓就会受苦。 在国就是国不安,在家就是家不穏,在人就是人不宁。
比如,弑母案,离婚案,甚至还有抢银行案,这些案件的发生都是在礼上出现了问题所致。
面对这个不变的礼的核心,我们能做的就是依循这个法则,遵礼而行。遵道而行,尊礼循道。
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更要有一种承礼启仁的历史使命感,
这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的意义之所在。就是继承我们的根,弘扬我们的本,传承延续我们礼仪之邦的文化根本。
如同一棵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扎根的学习,扎根的教育,扎根的传承。人能弘道,潜心接受经典的洗礼,接受经典的拯救。 不仅仅是要学,更要躬身实践,做礼的潜心践行传承弘扬者。
南怀瑾老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因此,礼的传承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记载与传递,而是需要每一位传承者亲身践行。
由于时间原因,虽然准备了,但未能在11月27号的第32次学思践悟6组的小组共学中分享。
是准备了还是对自己有促进的
但是12.4周日导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