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军 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

我的军 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

作者: 彭春祥 | 来源:发表于2021-01-27 16:00 被阅读0次

    文/彭春祥

    人的一生中,离别家乡和亲人的经历可能有无数次,而离别的原因和理由也林林总总,如出门求学,远去打工,旅行江湖,外出公差,打拼事业等等。不是每次日常的普通离别,都会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但在某个特殊时间节点的重要离情别绪,总会是让人难以忘怀。

    不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种忧郁伤感乡愁的离别,还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李白“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这种真挚纯洁深情的离别。

    我个人相信,这对他们而言,都是在特殊时间节点重要离别情感的文字表达,在他们的心里一定烙下过深刻的印记。要不然,他们怎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绝唱呢?!

    1976年春,我怀揣报国理想,身着戎装应征入伍,以一个“准”军人的身份,告别自己可爱的家乡和亲人。

    那一刻成为我此生中的一个特殊时间节点,而那一次的别离,也成为了改变我人生的唯一一次极为重要的别离,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

    那时候的惯例,入伍青年换上军装后,到离别家乡和亲人、开拔部队之时,其间还有一段时间的“空隙留白”,但为期较短,多则上十天,少则三五天。

    我个人认为,这应是部队的一种人性化操作,给“准军人”及其家人一点缓冲时间,让他们做好方方面面的“阔别准备”工作。

    在那段非常特别的日子里,围绕着“告别”的“中心任务”,作为“准军人”的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一是汇报组织,终止“上工”。

    其实,当时的我要走进军旅,早在我报名应征入伍、参加体检并合格后,组织上就都已经知道了。但从礼节和程序上,我还是在换军装后,分几个层面走了一下。

    一个层面是:自己当时作为一名家乡县县委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而组织的“县委路线教育工作队”队员,与县直机关抽调相关领导人员组成的工作组,被派驻到枝江县百里洲公社军民大队指导“学大寨”工作,临走之前,我专门到我所在工作组的驻队,向组长言明情况并作别。

    另一个层面是:我当时在农村生产大队行政上任大队民兵连长,业务上隶属于公社武装部管辖,尽管应征工作是武装部的业务职能,公社武装部也知道我验上兵,并且在我“验兵”的事情上还帮忙做了工作。

    因我当时在外公社搞“路教”而错过了本公社的体检时间,等我赶回本公社报名参加体检时,本公社的体检工作已经结束,还是公社武装部张部长给我帮忙联系并开证明到外公社参加的体检,而且体检合格。

    这些情况公社武装部虽然清楚,但我还是从礼节上去作了一个程序式的汇报告别。

    还有一个层面是:我当兵前在农村已入党,且在党内任党支部委员,行政上也担任着民兵连长,属“大队干部”。

    在生产队则又是一名普通群众,生产队每天都要给每个劳力安排农活,自己每天都需要服从队长安排上工挣工分。

    因此,临走之前,向大队党支部和生产队做个汇报,一方面衔接一下党组织关系转出情况,并向大队党支部及相关领导正式作别,这既是组织程序应有的题中之意,也是组织观念强弱的表现,同时也是人情之常。

    另一方面,向自己所在生产队正式提出“终止出工”的要求。于是,我向大队老支书和生产队长告别,取得大队和小队两级组织的同意。

    二是登门入户,告别至亲。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连电话都很少,通讯不方便,交通也非常落后,亲戚间有什么事都是靠人步行去面对面沟通。

    因此,我换上军装后,专门安排了三天时间,每天步行几十公里路程,到姑舅等几家至亲家告别。

    因当兵一走就是几年不见,所以,临走前到几家至亲家里见见面,听听至亲长辈们的嘱托,也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赶赴宴席”,作别乡邻。

    或许是中国老百姓过去长期都处于困难状态的缘故,因而对“吃”特别看重,情有独钟。就连早些时候北京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也都是“吃了吗”?所以,人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或喜或忧,或黑或白,都是用“吃”来作为一种情感表达。

    在我即将离别家乡的那段日子,我最忙的事就是“赶赴”告别宴。

    一方面,我要“赶赴”别人专门为我设置的告别宴。我老家民风淳朴,一个生产队乃至一个大队,乡亲们相处都十分和睦,平日一家有什么事,大家都去关心帮忙,相互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所以,承蒙大家对我的抬爱,听说我马上就要当兵离开家乡,一些亲戚、朋友、同学、邻里、本生产队和本大队一些乡亲,还有一起共事的大队干部、各生产队的民兵排长等,都把自己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在自己家里制作了丰盛的宴席,并请了“陪客”,专门为我饯行。

    我必须一一到场,如若不去,不仅屈了别人的好意,对主人家大不敬,而且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由于时间紧,告别宴密集,我有时一天得“赶”好几家,有时一顿饭都得去好几家,最多的一天晚上我赶了5家“场子”。

    每家席上落座,端起酒杯,谢敬主人及各位陪客,抿一小口,“点到就算”,马上离开,赶赴下一家……

    另一方面,自己家里那段时间每天也是亲戚、朋友、熟人、至交、乡邻等,人来人往,都来对我表示祝贺并送行。

    人家来了,咱家就得准备饭菜酒水,来一批,上一桌,跟过“流水席”一样,一波一波,一桌一桌,一个客人也不得怠慢,忙得不亦乐乎。

    我自己同样也是“忙不胜忙”,既要“赶赴”外面亲朋乡邻的“饯行宴”,又要“亲临”自己家里的“告别酒”。

    客人都是为我而来,我不在场答谢也显得很不礼貌。所以,那段时间我的肝胃等脏器也都跟着“辛苦劳累”,“超负荷”运行。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不禁“胆颤”。

    四是获赠礼品,恭听嘱托。

    那个年代,社会生产力欠发达,人们的经济条件较差,消费水平较低,商品物资也相对单调匮乏,大家礼尚往来的人情赠送也远没有今天厚重。

    即使婚姻嫁娶这样的大事,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送礼也都是开水瓶、搪瓷盆之类的日用小商品。直接送钱的很少,即使送钱也就2、3元,偶尔遇到一个送5元钱的,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人情了。

    像我这样出门当兵,对我个人来说是件大事,但在亲朋好友和乡亲们眼中,还算不上什么大事。

    因此,亲朋好友和乡亲们赠送的礼物,也大多是写上一些期望、嘱托、别情等性质赠言的笔记本,这是我当时收到的较多的一类礼品。

    我记了一下数,共52本,这个数字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另外,还有几位朋友送我钢笔和当时被称为“红宝书”的伟人MZD著作。

    再一类礼物就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掩底子”(家乡方言,意即鞋垫),这类礼物主要是女性亲朋赠予,大约有十多双。

    在我老家,女人们都心灵手巧,加上那时候家家经济条件都差,基本买不起鞋,全家人穿鞋全靠家里的女人们针线手工制作。久而久之,女人们个个练就了一手十分精到的针线活。

    所以,手工制作千层底的布鞋和鞋垫是她们的拿手好戏。因此,我的一些女性亲朋就充分发挥她们的特长和优势,做鞋垫送我。

    那鞋垫,双双做工精美,图案漂亮,针脚细密,整体美观,简直就是一个个工艺品。只可惜我用不了那么多,到部队时我只带了几双。新兵战友们见了都称赞不已。

    我的三舅妈会绣花,在家时她也非常喜欢我,我当兵走时,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为我手工绣了一条枕套,一对鸳鸯戏水莲湖的图案栩栩如生,非常精美,我特别喜欢。

    带到部队多年我都不舍得用,直到后来提干并晋职副连级时,自己有了单独的房间才拿出来用。

    当然,也有少量现金,我记得总共收受现金赠予70余元,我当时全部带走了,家里一分也不让我留下。

    这个数目在当今真连余额都算不上,但在那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巨资”啊。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我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下到中队,老兵们听说我受赠“这么多”钱后,一个个都惊掉了下巴……

    2019年10月8日于湖北襄阳


    作者个性名片
    作者: 彭春祥。网名:东南西北风,寓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之风。春日东风习习,酷夏熏风清清,金秋禾风细细,严冬朔风咧咧。因为有了风,四季才变化;因为有了风,世界更美妙。
    东南西北风,一只热爱文字的“九头鸟”,已有几十万字散落“平媒”和“网媒”。他的文字朴实、深情、纯洁,尤以细腻见长。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愿自己的文字,给您带去春季东风一样的温暖,夏季南风一样的清凉,秋季西风一样的舒爽,冬季北风一样的庄重。

    日记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军 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ea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