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也爱写小说想法每天写1000字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作者: 彭春祥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12:09 被阅读0次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文/彭春祥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

    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    (二)

    还有两位当时从宜昌市下放到我大队的女知青,她们俩送的“礼物”比较特别,送了她们自己的一寸头像美照给我做纪念。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普通的男女朋友之间怎么可以送照片作为分别礼物呢?这样做即使是今天的人们用今天的思维也不免有些费解。

    因为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思维里,只有男女朋友、情侣之间分别时才赠送照片互作留念,而普通男女朋友一般是不会这样做的。

    但那两位美女知青,她们却打破“常规”,“剑走偏锋、别具一格”地送给我她们的照片,我不好拒收,也不能拒收。

    否则,折了别人的“面子”不说,尤其是美女,脸皮儿薄,当面拒收会令她们感到尴尬甚至难堪。而我更是怕别人说我嫌“礼轻”,我只好收下。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当然,我和她们俩心里都清楚,她们送我照片,我收下她们照片,这么做跟“男女之情”之类的解读根本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因为在那时我们的认知里,农村乡下的男青年和城市下放的女知青,两者隔着天上和地下的距离,双方根本不可能产生男女之情。

    但她们送照片我,又是基于什么考量呢?我也不知道。当时的我即将离开家乡,有很多人情世故需要处理,所以,也没时间、没心思、没精力去深究此事。

    部队有句俗语,叫做老兵病多,新兵信多。因为那时候的通讯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相互音信一个电话甚至指头动动,微信一发全部搞定。那时候亲朋传递信息全靠书信往来,“鸿雁传情”。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作为新兵的我也不例外,初到部队的那段日子,出于礼貌和人情,我一有空余时间就趴在床上书写家信,每天要写好多封,给所有送过我礼物的亲朋好友,向他们一一致谢并简告入伍后的情况。

    此时,那两个美女知青在给我的回信中才揭开了送自己美照之“谜”。之所以要送我她们的照片,主要出于两点考虑,表达两层意思:

    一是突出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特点。

    我上文提到过,那时送礼主要是钢笔和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她们认为大家都是送这些东西,她们如果也如法炮制,就显得比较俗套。

    再说,本子多了,重量还重,不便携带,且要翻看赠言落款才知为谁所送。

    于是,她们选择送照片,既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又重量特轻易携带,更是一看便知“礼物”赠送者为何人。

    二是表达帮助她们政治进步的谢意。

    原来,我在任大队民兵连长之前,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大队团支部书记。

    在工作中,我注意到这两位美女知青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就对她俩进行了一些指向性地帮助和有意识的重点培养,条件成熟后,又将她俩吸纳进了团组织,使她们各自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她们赠给我她们自己的照片作为分别留念,以示对我表达她们心中由衷的谢意。

    为了避免别人不必要的误会,她们俩相约又一起到我家,同时送了我她们各自的照片。真是难为了两位美女的一片良苦用心啊!

    除此之外,听取亲朋好友和众乡邻的殷殷嘱托,不仅是我“阔别准备”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那时候的农村,条件差,农活累,生活苦。在人们的认知里,年轻人一辈子待在农村没啥“出息”。

    因此,想方设法“跳出农门”是当时农村青年的共同梦想。而在当时高中毕业又不允许直接报考大学的社会环境下,当兵就成了“农村人”脱离农村“苦海”最正当、最体面、最有可能、也是最好的去处。

    所以,不论是父母、亲朋或者乡邻,都嘱托我到部队后,一定要听党的话,听部队首长的话,跟党走,好好干,争取长期留在部队,别再回来受苦等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本生产队一位德高望重、名叫叶云臣的乡邻长者,在我临别头晚我家“告别宴席”上说的话,质朴、直接、直白,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当时,他站起身,举起满满的一杯酒说道:“春祥伙计(家乡口语,表示一种亲昵的称呼),我对你要求不高,你在家现在是连长(当时我任大队民兵连长),希望你到部队后也能‘混’个连长当当,解决‘前途’问题,那就不用再回到‘苦海’了”。

    说完,他猛一仰脖,一口将满杯酒全部喝下。

    此时,所有在场的众亲朋乡邻都鼓起掌来,共同举杯,齐声和道:“这也是我们大家要对你说的心里话”……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听着亲人、朋友和乡邻们的殷殷嘱托,也许是我虚荣心作怪的缘故,我的心里又喜又忧。

    喜的是乡亲们的关心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说出了我心里的真实想法,我也希望并憧憬能在部队提个“干”,解决自己的“前途”问题,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吃商品粮”的“国家人”,不再回到农村“吃苦受累”;

    忧的是部队干部也不是那么容易“提”的,怕自己在部队“混”的不行,提不了干,解决不了“前途”问题,三两年后又退伍回到农村,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啊!

    所以,到部队后,我都尽力好好表现。部队的“主业”就是军事训练,因此,我在训练上刻苦用功,课上集体练,课下单独练,力争各科优秀,出类拔萃。

    尤其是针对自己的“短板科目”,更是加班加点,拼命苦练。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我的投弹科目,起初用再大的劲儿只能投20余米,连30米的及格成绩都难以达到。

    对此,我一方面反复体会动作要领,注意观察学习别人的投掷姿势,另一方面,多练多投。

    晚上,别人都入睡了,我一个人在训练场练习,那阵子,我的右胳膊都练肿了,吃饭拿筷子都疼。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后来,我拿起“教练弹”,随手扣个手腕都是30米开外。

    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学雷锋做好事。在新兵连,帮文化低的新战友写信,打扫公共卫生。

    下到老中队后,我常常到厨房帮厨、帮养猪老兵弄猪草、喂猪、开饭时饭堂读报、业余时间办黑板报、换哨(换站哨的战友吃饭)、搞农副业生产等,争取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

    好在付出总会有回报,我的努力换来曙光照耀。

    1977年,中央和国家相关机关决定在驻全国武警部队选拔一批为数不多的骨干精英,调入北京成立一支特殊的“干部大队”,执行党和国家的“特殊使命”。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那年冬,经原部队组织研究,在符合本兵种“国家最高机关”当时规定的多项严格条件下,我被初选推荐到省城,与驻全省各地本兵种选拔出来的骨干精英一起,接受“国家最高机关”来人的进一步“严苛”遴选,并被有幸选中,于1978年春上调北京,不久提干。

    非常幸运地在服役期尚未满便成为全国唯一一支京城某干部大队一份子。总算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啊!

    1976年3月1日,那是接兵部队早已确定的我正式离别家乡和亲人、入伍军旅的日子。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组织上对于应征青年离家入伍、开拔部队的环节,远没有现在这样隆重。

    既没有召集乡亲们开会举行欢送告别仪式,也没有营造锣鼓喧天戴大红花的“光荣”热闹场景,日日常常,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那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站在自家门前仰望苍穹,天气晴好,万里无云,蔚蓝如洗的天空中,一轮红日从天边冉冉升起,映照在我家门前那条壮阔的长江江面上。

    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奇怪,眼前的这条长江,平日波浪汹涌,涛声铿锵,今日却显得温文雅尔,婉约平静。

    江面在初升红日的映照下,被江风微微吹起一道道绵绵不绝的红色涟漪,仿佛是在演奏着一首柔肠百结的恋曲……

    2019年10月20日于湖北襄阳


    作者个性名片

    作者: 彭春祥。网名:东南西北风,寓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之风。春日东风习习,酷夏熏风清清,金秋禾风细细,严冬朔风咧咧。因为有了风,四季才变化;因为有了风,世界更美妙。

          东南西北风,一只热爱文字的“九头鸟”,已有几十万字散落“平媒”和“网媒”。他的文字朴实、深情、纯洁,尤以细腻见长。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愿自己的文字,给您带去春季东风一样的温暖,夏季南风一样的清凉,秋季西风一样的舒爽,冬季北风一样的庄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军旅“第一次”之第一次身着戎装离别家乡和亲人(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qt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