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僧侣与哲学家》,感觉非常棒!内容是法国的一对父子,让·佛朗索瓦·阿维勒和马修·理查德。父亲是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儿子是曾经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和佛教僧侣。翻译是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
这本书基于父子二人的西方哲学背景及博士儿子十几年在西藏出家修行的经历,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佛学与西方哲学的比对,以及对生命本质及意义的诠释。全书大部分是哲学家提问,僧侣回答。对话精彩、深刻、生动,充满思想与智慧的火花,富有启迪意义。赖声川在序言中赞扬该书“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本书指出佛教是一套智慧体系,谈的是存在的连续状态,一条意识的河流,并没有固定或独立的个人贯穿着它,但它继续地流着。佛法认为所有人在生命中寻找的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种满足,满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呼应我们最深的本性。快乐的意义包括:智慧(消除我执)、利他、爱和慈悲。佛教提供的是非常吻合时代的心的科学。
书中有太多精彩的观点和思考:
*佛教徒把自己当病人,佛陀是医生,佛陀的开示是处方,心灵修行就是诊疗的过程。
* 礼佛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法,不是对一个神致意,而是对究竟智慧和代表究竟智慧的人致意。
* 梵文“瑜伽”意思是“结合”,就是说我们的心和佛陀的心结合在一起,或是和老师的心结合在一起,把他们的心灵成就融入我们自己的经验中。
* 西方的态度是重点放在“拥有”,而不是放在“存在”。执迷于拥有更多的知识只会让我们远离内在转化。
* 西方社会今天有许多方法面对外在的痛苦,但严重缺乏发展内在快乐的方法。面对生命和社会的真正问题,西方没有如何参考点,西方越来越少心灵原则指导人生方向。
* 今天的教育几乎已经不再讨论如何使人变得更好,现在教育越来越世俗,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知性以及累积知识。
* 善与恶之间看似对立的状态,其实不是真正存在的,它只不过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造成的。
* 西方在科学上胜利了,但它再也没有有效的智慧与伦理系统。东方带给我们伦理,能教导我们如何过得更好,但是这些缺乏理论基础。如果我们定义智慧为快乐和道德的融合体,如果这个智慧被局限在纯粹经验的格局中,没有形而上学背景的协助,我们很难根据这种智慧过活。但是佛教必须接受这种限制,智慧永远只能是一种推论。
* 自从佛陀和苏格拉底以来,人们努力把智慧变成一门科学,但都不成功。
* 人类最深的愿望是快乐。
* 我们唯一需要斩断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执着于追逐享乐、财产、名声等,一种永无止境的迷惑。
* 佛法试图让我们从念头的腐蚀中解脱出来,像是一只从都市的乌烟瘴气之中振翅起飞的鸟,飞向空气纯净的山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