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抱一哥阅读过N个版本,大多数译者都是这样理解老子的意思:“人们知道什么是为美的,是因为有丑的对比;人们知道什么是为善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说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老子是要表达这个意思,那还要费他的口舌干吗,谁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老子是要表达这个意思,那全世界怎么会有理由把《道德经》奉为圭臬?!看完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抱一哥只能表示呵呵了!持以上这种理解者不乏知名学者,管你是谁,抱一哥不唯书、不唯上,一律把此类书扔进废纸篓。
老子《道德经》有个特点,他所说的观点会前后反复出现并相互印证,这也是读《道德经》应做到以经解经的原因。举例,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它真正的内涵应该是提醒人们,不要去执着于什么为美,什么为善。如果你不能放下你心中执着的那份沉重的美与善,那这种行为即变为恶与不善了!所以老子接着在第三十八章讲到(以经解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他说,真正上德之人,是不执着于有没有德,是因为他内心真正有德;下德之人整天把德执着于心中,这是因为他内心是缺德的。一个人内心缺什么,他就想表现什么!一个人急于表现美于善,是因为他内心缺这个东西。比如,马云会不会见人就说他有多少亿的财富?不会的!因为他真正拥有了它。
老子接着也回答了为什么不要去执着于美与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为你本自具足,你执着的无,它会因有而生,你执着的难,它会因易而成,你执着的长,它会因短而形,你执着的高,它会因低而生。你又为什么本自具足?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作出了回答(反复出现并相互印证):“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东西,实则是同出于一个事物,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品读老子《道德经》,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