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找的是我!
拿起桨,无论哪个方向都会到达陆地。不能让自己陷在习得性无助里,要走出第一步。
稳定的被爱被接纳的感觉,是真我存活的基础;现实挫折和经历的挫折感,是真我发展现实功能和心理功能的契机。很多家长和老师,还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稳定的爱与接纳,就以“成长”之名给孩子制造挫折感,不亚于南辕北辙釜底抽薪。 可能还是把自己不能承载的恐惧感失控感,投射给了孩子吧。
普遍啦小孩大人化,大人小孩化。没有现实感,就没有存在价值;从而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参与到更辽阔的世界里,唯有跳到厚重的大地上,才有可能坚实的承接住你。如果没有在内心构建一处宁静的“安全岛”,得以在艰难的时刻环抱住自己,令自己不至于疲惫和怨恨,还能延伸出站在别人身后的能量。显然ta也就只能够回避现实世界了。无论是在时代中加速成长,还是在家庭中被迫成长,均与一个人的心智化发展背道而驰。无论社会还是家庭层面,幼小的孩子都不可能掌控。但此时我们已经长大了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足够的成熟度,所以我们可以像安抚和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复归于婴儿,像理想父母那样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借助无数关系的力量,重新抚慰当年那个孱弱无助的孩子——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因而不怕失去,我还有我自己,自己就是很可爱的。在关系中受的伤,敢于在关系中去疗愈。在敢于冒险中获得成长。
因为工作和生活城市变动,经历了一些挫败,可能因为以前太顺利,一下就进入“退行”状态了,就是那种向内坍塌的感觉。也许出于求生的本能,一直抵抗着不愿放弃自己,因为这样的对抗,身体的免疫系统还出了些问题,但还好不严重。到目前已经求生快5年了,发现自己好像长出一些新的内生力量了,那种能自我控制的感觉特别好。虽然进展缓慢,但只要坚持不下场,总能看到转机吧。
最近一直在看心理学的书籍,一直在找回自己。找来找去也发现其实是一直在逃避,在躲藏。从小家庭环境的因素导致我成熟过早,觉得家人都需要我的照顾,忘了自己也是个孩子。现在成家了之后,遇到困难总是会退缩,想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所以才会畏畏缩缩的在家里不敢出去不敢见人。其实要大胆的走出去,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好,也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不是超人,不是变形金刚,我也有我不擅长的事情。所以,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和想做的事情!
曾经,我也是学霸,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中专,来自全省拔尖的同学太多,很受打击,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冲不进一等奖学金。回想从小以来的学习,的确,学习是为了拿高分,享受老师、家长的赞扬、肯定,同学的羡慕,而不是从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还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这学霸劲用于向现实生活学习,渐渐地开始学会心平气和,享受生活。学习永远在路上,它让我们内心平静、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