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曾谈到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老年的不同态度,那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距今不到一百年。就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林语堂先生讲:“两方对于性,对于女人,对于工作娱乐和成就,在态度上虽是不同,但其不同之处都不过是相对的。但对于老年一事的态度,则两方的态度竟绝对的不同,所持的见地竟绝对的相反。这一点在向人询问年龄和说出自己的年龄时,就可以极明白地看出来。”
那时候,中国人习惯在问过尊姓大名之后,接下来问年龄,年龄越高,所受的尊敬越深,越有发言权,所以中国人都喜欢自认为老,都期望早些达到老年,并且泰然自若地告诉旁人他已有一个好儿子,觉得受儿子奉养是可以夸耀的。而西方人却最恨别人说他已老,并且不敢将自己的年龄告诉他人,他们以自立为荣,而以依赖晚辈为耻,他们不愿为子女所累,不愿去干涉他们的家庭生活。
以上都是过去中西方之间的差别,如今这种差别还有多少呢?
就拿我自己的母亲来说,如今她已是古稀之年,可别人问起她的年龄,她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么老,所以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年龄,但要不说实话,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和我谈起自己的矛盾心理,不知该怎么办。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毕竟母亲长得年轻,身体看上去也挺健康,根本不像七十岁的人。
母亲现在一个人生活,周围的邻居也有很多独居的老人。这些老人五十多岁的时候,帮子女带孩子,把几个孙子都带大了,如今虽然年龄越来越大,但生活还能自理,所以都不愿和儿女在一起生活。一来儿女都忙着工作,没有时间陪伴照顾老人;二来生活习惯不同,观念不同,很难互相理解;三来老人也想过自己的日子,自由自在,同时也不想妨碍儿女的生活。
怕老,是中国人的进步吗?从母亲这一代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家庭模式中传统三 世同堂越来越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逐渐弱 化。据最新调查显示,预计到 2020 年,独居老人 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在未来40年内我国将会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这些变化,使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年老的态度,越来越趋向一致。原来喜欢变老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怕老。
未来几十年的老年人,多数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只生了一个孩子,这些孩子结婚后,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两个孩子。他们还要工作,又能怎样侍奉老人呢?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今天的变化,不知会有何感想。但林语堂先生说:“生命的交响曲,其终点应是伟大的和平晴朗,物质舒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破锣破鼓的刺耳响。”
可是未来当我们老的时候,又该如何获得物质舒适和精神上的满足吗?
怕老,是中国人的进步吗?前段时间曾看过琼瑶公开写给子女的嘱托,说自己活到八十岁这个年纪,已经是上苍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会笑看死亡。她的叮嘱主要是:
不论生了什麽重病,不动大手术,让自己死得快最重要;不把自己送进加护病房;不论什麽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尿管、呼吸管;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
琼瑶说:“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著,意义重大!”
是啊,人这一辈子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面对死亡,有些人总是很忌讳,像琼瑶这样能在死亡到来之前就想清楚的人,确实让人佩服,也许这和她的丈夫平鑫涛有关吧。
中国人怕老,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生病,像平鑫涛先生那样,在自己没有能力对自己身体做主的时候,只能毫无尊严地躺在病床上,生不如死,而他的子女和爱人还要在治疗问题上吵的不可开交。
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如果活到老年,走向死亡是“当然”,只是,老死的过程往往漫长而痛苦,亲人“有救就要救”的观念,也是延长生命痛苦的主要原因!
所以健康的人生或许就在于那12个字: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
怕老,是中国人的进步吗?琼瑶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她努力在有生之年好好保护自己,好好活着,像火花般燃烧,尽管火花会随着年迈越来越微小,但她依旧会燃烧到熄灭时为止。
至于死时愿如雪花的愿望,恐怕需要子女们的帮助才能实现,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不会飘上好几年!她希望子女能帮她达成自己的愿望!
如果真能像琼瑶这样,做到“生如火花,死如雪花”,应该算是物质舒适和精神满足了吧!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同琼瑶的做法,虽然她的观念有悖常理,可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其实现在大家不单单是怕身体上的衰老,更怕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遭受折磨和痛苦。
人的年纪大了,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这应该是每个人的愿望,也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吧!
说到这里,林语堂先生会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