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40347/09982ce173c8e555.jpg)
诚哉斯言,这两种人,何止命运不同,最后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注定是天差地别。
但这种花半秒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终究是少数,天才中的天才。更多的是普通人,更多是花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但这些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拥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付费专栏这条内容,就能给大家揭示其「核心秘密」和「底层逻辑」。都是干货,建议收藏起来,反复看。
所以如何获得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我觉得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不断阅读、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建立你的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你才能将事物纳入你的彀中,掌上观纹(就是字面意思,放到掌上细细观察它的纹路,看清它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极其复杂的,基于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只能通过我们自身单一的视角和维度,看到极其有限的一个点,一条线,至多一个面,很难窥其全貌,更遑论洞察其本质了。
甚至很多时候会出现,我们用一个方法,能逻辑自洽地解释所有现象,但就是没办法用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a²+b²=c²,我们把a=3,b=4,c=5套进去,等式完全成立,完全正确,我们就自以为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洞悉了其本质,但殊不知,把a=6,b=8,c=10套进去,等式一样完全成立,完全正确。而这样的数组,还有无穷多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40347/618cc38fb17e9fe2.jpg)
这就是没有系统的「结构性思维」导致的结果,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和复杂性,单一角度和单一维度的方法,不可能解决多角度和多维度的问题。
系统的问题需要系统的方法来解决,而这需要你建立你的「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建立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手知识→深度缝接→知识晶体→消化践行→输出教学→梳理经验→总结规律→搭建框架→形成体系。
1、一手知识
大部分人读的书也好,听的课也好,看的视频也好,都是二手、三手知识,经过别人不断加工、包装,甚至扭曲过的,早就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40347/95385689e9e7ff6b.jpg)
这样的书,这样的课,这样的视频,不读、不听、不看也罢。真要读过去、听进去、看下去,你再以此为判断依据,为参考坐标,那你由此得出的所有的结论,都会是错误的。
所以首先第一步,你得保证你吸收的知识是一手的,哪怕不是一手的,也得是可信度较高,能量密度较大,没有经过太多包装的二手的。三手、四手知识,则一定要有多远躲多远。
也就是说,你的基础架构、底层逻辑和信息源头,一定得是夯实、牢固和可靠的。
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能进行第二步:深度缝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