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期间,与同事一起探讨近几天的感受,主要谈了在校封控期间如何支配个人时间的问题,同事将我们探讨的内容写成了500多字的日更发到了简书上,还很谦虚地说自己写的像流水账。
其实,能坚持写流水账也是不错的,很多人连流水账也写不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做的很多都是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大风大浪的侵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柴米油盐般的小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但就是这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的工作,却是世世代代不可或缺的。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家庭的未来,都离不开教育。离开了教育,人们只能生活在愚昧之中,只能苟且于落后之中。当然,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再看看简书里面的日更达人亦或是专业作家,他们除了专业写作外,很多也在每天坚持着写日更,在更文里,也不乏流水账式的文字出现。只不过相比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日更者来说,他们的文章优点更多,比如坚持的时间更长,更文的内容更丰富,每天更文的字数也比较多,少则千字文,多则两千字文。虽然都是些生活中的流水账,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是平铺直述,但是他们的文章过渡自然,阅读他们的文章丝毫感觉不到违和感,这就是他们的高明指出,看来,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活到老,学到老”真不是一句空话。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的更文字数字数不多,质量质量不高,还有必要天天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熬夜去写吗?毋庸置疑,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一个连流水账都不屑撰写或者没有撰写过的人,要想在写文章方面有所成就,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成为作家》这本书里,作者首先抛出了几个常人都经常问的问题: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而后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作者认为,只要是用心学习,作家也是可以练成的。在学习成为作家的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写,要认识到作家不是编辑,作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写的文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大众心理,是否有受众。作家首先考虑的是“写”,在规定的时间写,在有感而发的时间写,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如果只是一直处于筹划之中,从题目的选择到文章的开头,都要考虑文章写出来是否会遭到大家的耻笑或者喜欢,这样的瞻前顾后是写不出来文章的。文章写不出来,就更不可能“改”出来好文章。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镇西老师也是一个每天都坚持写文的人,没有退休的时候,每天坚持写教育日志,写着写着就成为名家了,即使现在退休了,李老师也是每天坚持写文章,每天把文章发到自己的公众号里供大家欣赏。在李老师的文章中,也会看到类似流水账的游记、感想,把这些感想、游记经过出版社编辑的加工整理,就会变成为你我手中爱不释手的书籍。
所以,每天的更文还是要继续,哪怕只是流水账,哪怕只有自己看,因为,这是一个人生命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