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470ef4346a8d3bae.jpg)
正月十二在民间谓之“点丁”日。元宵节要结灯挂彩喜庆团圆,而在正月十二,各村就要召集能工巧匠搭棚点灯(试灯)了。“点灯”谐音“点丁”,遂有此节日。点丁的习俗除了恭喜祝贺的寓意之外,还表示本宗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古时有“添丁进口”之说,“丁”指男孩,“口”指女孩。凡家族男丁都要被点一次丁,新出生的男孩除了被“点”之后,还要被录进族谱,类似于现在的“上户口”,意义非同一般。
此外正月十二还是民族英雄杨令公(杨继业)归天的日子。据相关记载:雍熙三年,杨继业率兵北征抗击契丹,因奸臣迫害,陷入契丹十万大军的重围,被俘,“乃不食,三日死”。”“帝闻之,痛惜甚,俄下昭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二日杨家族人要为杨令公等杨家将士上坟祭祀。而杨姓在中国乃大姓,遍布全国,故而后来就渐渐演变为一种全民行为,成为纪念性节日。
正月十三有点惊悚,是相传的“阎王忌”,早上长辈就会强调子孙在这一天不能出门,万事都忌讳。此要求“阎王忌”的习俗有关,据说阎王爷共有十三个儿子,一日阎王佬儿口无遮拦与人打赌,说“我十三个儿子,就是每月死一个,一年也死不完”。结果没多久,真应验了,阎王爷的儿子就开始相继死去,且都是相隔二十八天,正好到正月十三最后一个儿子也死了。从此正月十三成了个凶煞:阎王爷那么厉害,尚且对自己最后一个儿子死去束手无策,那普通人呢就更害怕这个儿子这天也死去了,于是此日就称为“阎王忌”,世间的人也怕在这天招惹了阎王爷的忌讳,所以就不敢轻易出门了。
正月十四为人宗爷(人祖爷)诞辰日,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宗”乃谁?伏羲氏也。当日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白天还要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人宗也叫人祖,山西吉县有人祖山,山上有人祖庙,女娲宫,每年也有大型祭祀活动。
正月十五,人所皆知,从略。
正月十六,谓之“走太平”,从乡村到城市,皆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太平街”,“太平巷”......都算)上走一走。如此一来,主要地界,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民间称此为“正月十六走太平”。这种“走太平”的声势有多壮阔呢?从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首《正月十六》里可见一斑:“上元已过欲收灯,城郭游人一倍增。陌上红尘霏似雾,云间明月冷如冰。谁言世上驱驰客,老作庵中寂定僧。漏水半消灯火冷,长空无滓色澄澄。”
正月十七多节重合:“人气日”、"送蛐蜒蝎子"节、“老鼠嫁妮儿”、落灯日、收灯日、针刺日、白虎启齿日、拉死鬼等,扎堆齐来。单说"送蛐蜒蝎子"节吧:是日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燃一堆篝火。将熄时,男主人持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将尚未熄灭的灰烬铲倒在坡洼下或大路旁,谓之将蛐蜒、蝎子等毒虫送走了,这一年全家人将太太平平,不再会受到毒虫的伤害啮咬。铲灰的人还有时口中念念有词,指明蛐蜒蝎子将送往何地何家何人(冤家仇人),但大多数人的统一口径是“送到大路上不伤人”。
正月十八乃“落灯(收灯)日”。对应的是农历正月十三的“上灯”日,意思是人们观赏花灯的“花花心思”须收敛起来了,高高悬挂的花灯得拾掇起来了。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说法,意思是正月十三上灯时吃圆子,而正月十八落灯的时候要吃面条。宋代诗人张耒《正月十八》一诗道:“幽人睡足闻春鸟,共喜晖晖日满篱。里巷收灯人寂寞,邻家夫妇赁舂归。”意思是里巷里的花灯收起来了,还真有点不习惯,心里有点空落落。
............
烦了,不写了。就此为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