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曾奇峰
咨询师的移情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来访者诱导引发的,另一部分是咨询师自身的移情。要说清楚咨询师的移情之前,必须理解移情是什么。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的关系转移到与治疗师的关系中来。
举例来说,一个人早年与父母建立的是回避型依恋关系。父母太忙,或者不够敏感,对孩子的需求不及时。也就是说,父母的总是忽略孩子的需要,或者说不回应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就显得安静沉稳,不吵不闹,可以自己安静地玩耍。
成年以后,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对自己的需要、诉求不够敏感,最不愿意麻烦别人。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很轻,甚者有些人自己的东西总是丢三拉四。
说到这,我特别联想到英语语法中的动词的ing性质,当某一类动词后面加上ing之后,代表其具有某个特征,可以翻译为“令人……的”。
也就是说,一个个体会下意识将自己早年与父母的关系平行迁移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来。所以有人说,三岁以后的人生无非是三岁前人生的不断重复。
咨询师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不被来访者“勾引”。比方说,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总是散发出“贱”的味道(口语常说这人真贱),如果与其互动的人被勾引(轻视他),就应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咨询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不被来访者勾引,他会一直给予来访者尊重的话,这就相当于来访者有了新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深刻的话,就能带来改变。就像一个感情受伤了的人,内心浮现一个声音“不爱了”,也就是爱不起伤不起。治疗她的“不敢爱”,需要新的一段人生体验,也就是被爱,而且被爱得持久而稳定,足以抵消之前的负面体验。
咨询师的移情是指咨询师也是人,他也有他的早年经验。如果他将自己早年与父母的关系转移到与来访者的关系中来,意味着咨询师也没有守住。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父母表达,从理性上她也知道应该怎样和孩子互动,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误的。然而,情绪一上来,这些东西忘的一干二净,等到打完了骂完了孩子又开始懊悔、歉疚。容易上头上情绪,极有一种可能是自己有些心结没有打开,一勾就上头。
比方说,兄弟姊妹中,就她最没出息。其他兄弟姊妹都先后考上大学,就她没有学上。兄弟姊妹后来都过上了好日子,而她过得非常艰难。这成了她一生的痛,所以她对孩子的成绩非常敏感,尤其当孩子出现自己当年不爱学习的影子时,她就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表面上是孩子的表现让其失控,深层次是自己的痛被“勾引”。所以,要想心平气和地与孩子相处,她就得将自己摘吧清楚。也就是要把自己这面镜子的尘埃清理干净,才能更好地照见孩子,照见他人。
回到常见的一句话,孩子的问题一般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光腚来到这世界上,应该不会自带问题来,对他影响至深的就是父母。早年不被父母待见,成年后有可能不待见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亲子关系就出现了轮回,此所谓代际传递。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