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关于需要和想要的关系,对于做产品的人来说,无论是需要还是想要都属于需求的范畴,甚至他们也都是刚需。即便是非生存需要的想要,仍然存在着为了即刻刺激所需的刚需必要。
因此,作为产品经理而言,并非要做生存基础需要的就是机会,基于即刻刺激的想要更是刚需。
这可能违背了我们的先天认知,按生存来说,需要才是可以促进生存的,才是更刚需,为何如今想要反而占上风了呢?更何况大多数想要,并不是在促进生存更是在伤害生存,想要的抽烟喝酒熬夜都属于这个范畴。
这对产品经理其实是一种挑战?这里面的挑战其实是有两种,一种是当我们去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是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寻找方法还是从想要的目的出发去制造刺激呢?
从价值交换的角度来说,显然“想要”创造的价值感更强。
于是,我们世面上大多数的产品都是源于“想要”展开。这普世的规律就是:什么刺激什么赚钱。
无论是今天的互联网内容,还是现有的饮食方式,都在围绕着刺激展开,从人性出发,围绕其人性的特点展开构建内容和产品,以其让我们上瘾。
而产品背后其实就是注意力的收割。
我们经常会说,痛点,烊点和爽点,这基本都是围绕着“想要”的即时欲望展开的。这就是这个时代主流的需求旋律,以满足想要为主,以快速刺激为导向的供需关系。
但这并不稳定,越是刺激,越是不稳定。
越是刺激,越是会挑高期望,最终就是每次刺激之后带来的就是欲望边界放大。
我曾记得去天桥看过一次相声,整场下来自己居然没有笑过一次。从本能上讲,我一定会骂他们讲的内容不够搞笑,不够好。但转念一想,却有些诧异,为何现场还是有很多人笑呢?为何早些年听这些自己就开心的很呢。
如此真正理性一思考,却发现这并不是内容的错,而是自己的笑点早已被互联网刺激的变大了,在内心会本能的认为:他们讲过笑料同比互联网推荐的段子low多了。
这才是问题恶化的源头,越是刺激,越是想要的都是扩展欲望边界的载体。一旦扩展,原来的刺激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并且抽象一下就会发现:
越刺激的产品波动越大,越对自己长期有利的产品越稳定可靠。
这跟理财没有什么区别,玩p2p,比特币收益一定比银行定期要高很多,但风险也同样高很多,波动越大,风险越大。
而银行存款看似收益不高,但这却稳定安全可靠。波动越大,带来的刺激愉悦越大,但失效也越差,这刺激过后,波动过后,带来的更多是空虚和焦虑,用原来的方法很难愉悦起来,自己幸福的成本在变的越来越高。
而那些长期生存需要的能力,反而在漫长的周期中表现出更强的收益,越是传统越是稳定,越是自律越是收益。真正的长期刚需一定还要回归到生存本身,这虽然在单点上无法跟想要的刺激比较,但却可以获得一个更有态度的生存能力。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