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说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基于过去经历所设想的一切事情,都需要用人生设计的思维重新定义,找到自己真正关切的东西,才有持续成功的可能。
当你犹豫是否要离开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回到家乡发展时;当你纠结是否应该换个行业,不在已经做出一番成绩的领域奋斗时,都是依据什么做出选择的呢?每个选项都有缺陷,个人时间充裕的工作有可能发展很慢,赚钱多的又会很忙,发展快的自己还不太适应。
其实,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最”是极限词,“适合”是动词,它们本身就是变量,会随着你不断地提升能力和资源而发生改变。
即使你很幸运地做成了某事,也无法确定它就是最优选项。因为,不继续推进此事,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而人生设计的思路就是,每个人都有很多可能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不需要坚持初心,“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才不会辜负即将迎来的美好人生。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怎样拥有更多种可能。
奥德赛计划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对比两个小组面对问题时的表现。研究者要求第一个小组想出三个问题解决方案,第二个小组只需要想到一个方案即可。
结果证明,第一组成员的表现比第二组要好得多,提出多个解决方案不但没有耗费他们过多的精力,相反,每个方案解决问题的效果都比第二组的方案好。而第二组成员只是在不停地改进一个方案,没有任何创新,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不明显。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同时拥有多种方案,就不会被局限在一条路上,当现有方案没办法执行时,也就不会陷入低谷,反而能用备选方案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种做事方式就是作者所提倡的“奥德赛计划”,《奥德赛》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主人公在海上漂流的故事,荷马借此隐喻人生就如同一场探险。它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多花些时间想出更多的计划,才能顺利开启人生旅途的下一个篇章。
因此,作者提出,我们要学会设计出三个不同版本的五年计划。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五年?因为两年太短,想得不够长远无异于在做无用功,而七年又太长,“隐形炸弹”太多,会影响最终效果。
作者通过研究数千个覆盖各年龄段的真实案例发现,人生实际上都是由一系列的2—4年时间串联起来的,所以,加上一年的机动时间,五年是最合理的时间段。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三个不同版本的计划呢?
作者指出,第一个版本是你现在能做什么,也就是你已经在做的事儿,比如酝酿已久的想法,当前生活的延伸等;第二个版本是你现在做的东西无法再做了,你会去做的事儿,比如你的工作没有了市场需求和变现能力,你会重新以什么样的方式谋生;第三个版本是在不考虑金钱或社会舆论等多种标准的前提下,你想过的那种生活,说白了,就是你财富自由、时间充裕,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
设计好这三个版本的计划后,你就可以开始填充小细节了。首先,你要把这五年每个版本所设计到的关键事件标注出来;其次,你要针对这三个不同的计划提出几个可能会遇到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最后,你还要通过我们之前所讲的仪表盘对这三个计划进行评估。等这一切都完成后,你就会发现,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方式开始新生活,都要顺从自己的心。
原型设计
不管是设计一个产品,还是完成一项工作,我们很少有一次性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要经历试错的过程,才能找到最优方法。
人生也是一样,人生设计课就是要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路,让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在能够控制影响的范围之内,去尝试一下各个计划,并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作者把它叫作“原型设计”。
所谓的原型设计,就是尝试去做一件事情,从中获得真实体验。它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步骤,需要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它所能带来的成效却足以让我们今后的生活加速成长。
你可以通过人生访谈来进行原型设计,比如采访一些正在从事此行业的人,他们可以是有名气的大咖,也可以是你正在经历此事的朋友、老师、长辈等。不管他们是否成功,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或经验,都能让你获取新的认知和想法,帮助你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
你也可以通过原型体验来获得与未来生活直接接触的机会,比如花一天的时间观摩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义务实习一段时间,把每一种计划都尝试一遍。就像买车前我们都会试驾一样,你只有亲自采取行动,才能真正体会到是否适合自己。
比如我们本节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你完全可以请假去大城市或者在老家试着找找工作,看看都有什么机会,会遇到什么样的老板。试错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起做错了选择来说,根本微不足道。相比在焦虑中犹豫不决,以至于心力交瘁,探索本身不但很有趣,效率也更高。
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懂得使用原型设计,因为,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真正适合我们的人生版本。你不需要专注初心,人生有更多的可能——列出所有的选项,充分体验感受,不断调整计划,找到身心如一的方向后全力以赴,你也能重启自己的人生。
对失败免疫
虽然原型设计是快速成功的好方法,但在原型体验中,还是会遇到无法实现目标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对生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然后不断进步和成长。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而世界是一个无限游戏,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游戏会一直进行,我们便一直都有机会,更何况有的失败影响很小,还能让我们得到真实的反馈,增大心理的承受能力,进而对下一次失败免疫。
为此,作者提出了失败重构练习,简单地说,就是把失败当作创造成功的原材料,不断积累经验。它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记录失败的经历、对失败进行分类以及鉴别出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如果你想从失败中获得成长,就必须把它们记录下来,再按照“由低级错误导致的失败”、“由于自身弱点导致的失败”和“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这三类失败进行分类。
低级错误导致的失败,改正就好;而自身弱点导致的失败,很难改变,那就尽量避免再去接触它们;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比如这件事有改善的可能吗?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等等。
你需要把自己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是失败重构。它能帮助我们正视失败,并利用失败更接近成功,同时你会发现,自己在被打击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早已对失败免疫了。
好啦,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一起了解了奥德赛计划,我们需要像设计师一样设计三个人生版本,然后通过原型体验来试错,不断调整计划。即使遇到失败也不用害怕,失败不是自身能力不行,相反,它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下一讲我们将要聊的是,如果用设计思维,过出幸福的人生。我们下一节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