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越细致越精准——《认识公顷》一课的导入反思

越细致越精准——《认识公顷》一课的导入反思

作者: 福州市屏西小学陈楠 | 来源:发表于2022-10-06 14:31 被阅读0次

          波斯纳(Poser)将教师的成长发展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发现新的教育意义、理解“我的理论”、增强教学自信。麻吉星教学发展智能平台为我记录下自己的真实课堂动作,由此我便可以准确地回看自己的课堂,为课堂上的“别扭”之处追根溯源。

    麻吉星教学发展智能平台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认识公顷》一课。,在课首的复习导入环节,我设计了4题前测练习(如图1)。每一题的前测练习都有清晰且不同的目标指向,包括:①复习面积单位cm²,特别是1cm²的数学表征与生活表象;②复习面积单位dm²、m²,着重说明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单位间的转换方法;③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辨析;④面积单位公顷的初步认识,作为新授内容的导入。

    图1

          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中(22年9月28日,3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动作:

          <1>倒计时1分钟30秒,独立思考并将答案写在便签纸上;

          <2>拍学生答案作品并展示,全班IRS选择与其相同的答案数(A,1个相同;B,2个相同;C,3个相同;D,全部相同;E,全不相同)

          <3>选项挑人,阐述选择理由,顺序为C→B→A。如挑选项C(3个相同),则说明与上传作品唯独不同的1处答案。针对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再做全班IRS选择。

          实践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也听得别扭,教学效果未达到心中的预期。我翻看了平台上的课堂记录,整个导入环节一共花了18分钟,冗长且杂乱。仔细地思考每一个教学动作,特别是对投票反馈的处理,我发现了自己设计上的大问题——不聚焦,也就是那开门见山的是4道练习题。

          因为每题练习所指向的知识点是不相同的,每名学生的错误情况也不相同,想利用投票反馈的手段掌握学情的设想固然正确,但只利用一次投票实现一步到位还是很难的。如在3班的课堂上,我所拍照展示的作品答案中第2、3题有错误,共两处错误,所以根据规定的选项要求,正确答案该是选项B(2个相同)。

          然后我在选项C(3个相同)中随机挑人,满以为挑中的林同学会把漏填的第3题给补上,可她却给了第4题的一个错误答案(km²),她这回答一下引起了其它同学的“抗议”,由于两个内容都是新知我就只能草草带过。接着我又在选项B(2个相同)和选项A(1个相同)中做随机挑人,挑中的孔同学和蔡同学的答案又极其不统一,最终我就得到了这张标注了三种颜色的作品照片(如图3)。期间我还正对第2题所出现的不同答案(A,m²;B,dm;C,dm²)做了额外的细化投票(如图4)。课后我翻看课堂记录都如此烧脑费解,可想课堂上学生的模糊呢?这番动作也绝称不上是精准。

    图3

         

    图4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的数据智慧是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的基础。所以课堂生成数据的偏差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缺陷造成的。为此我将4个导入问题做了拆解,并做了逐一地呈现,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导入问题也有所侧重,以突出核心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在新的课堂实践中(22年9月30日,4班),我的教学动作是:

          <1>出示问题①,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收集答案(cm、mm、cm²、mm²、dm²),进行第一次全班IRS反馈。从选项C(cm²)、选项D(mm²)中各挑1人说明理由,教师重点说明1cm²的数学表征(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与生活表象(拇指指甲盖的大小),将问题聚焦在几个面积单位的判断与选择上;

          <2>学生说明理由后,进行二次选择,选择结果上发现选项C(cm²)的选择人数不增反减,而冲突落在了选项D(mm²)上,所以我从选项D中挑选一人说明理由,“代同学”她告诉我她本来选C,可发现了D更小。代同学的回答瞬间引起了其它同学的反驳,他们解释1平方毫米的数学表征(边长是1mm的正方形的面积),就一颗小米粒大,太小了。争论后,我有做了第三次选择,正确率达有98%。

          <3>出示问题②,一间教室的面积是4000(    ),收集答案(cm²、dm²、m²等),进行反馈选择;从选项A(dm²)中挑1人说明理由,挑中的“陈同学”能很清晰地说出1m²的数学表征(边长是1m的正方形的面积)与生活表象(一块地砖的大小),并且4000dm²=40m²进率为100。全班其它同学自觉的鼓掌,选完之后我没有再挑选其它人回答,进行了重新的二次选择,正确率有91%

          <4>出示问题③,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7(     )和问题④,屏西小学的占地面积约是5(      )。这里我并没有做之前“收集→反馈→说理”的动作,而是直接采用口答的方式快速地进行。原因是:问题③的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辨析并不是本节课关于面积单位公顷的大教学目标,它可以在课后练习中呈现。问题④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其意义就是让学生快速感知需要有比m²还大的面积单位来描述中较大的面积。

          做了适当调整后,整个导入环节变得紧凑、聚焦,也精准。前后两次的导入活动,最大的变化不是时间(虽然它从原来的18分钟,压缩到了10分钟),而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准确了解,数据真的让我看清看准学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细致越精准——《认识公顷》一课的导入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im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