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

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1-18 09:21 被阅读0次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他是“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读人在《绝句四首》(其四)中提到了他的读书感受:遇到好的书读起来就特别顺畅,哪怕再厚也会很快读完。它就像是自己心仪的人一样,与心仪的人在一起,时光自然过得飞快。

     绝句四首(其四)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好书如“可人”——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到一本好书,往往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在阅读的时候,因为书的内容太精彩,又不忍心一下子读完,很想马上找个人一起分享;就在思想踌躇之际,眼睛又落到了书上,读兴正浓,不觉间一本书已经读完了。

    感觉很多人都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达出来。就好像早春的草,远远的看去,分明已经绿了;可是走到近前,却找不到绿色的踪迹。这种感觉并不新奇,但是没有人写出来。到了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韩愈写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读罢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这样表达!”。

    又如在平原上看天,觉得天是低的。在清澈的江水中看月,月是近的。这种感觉完全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但是却很少有人用诗意表达出来。等到了唐朝诗人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出,遂成千古绝句。

    再如汛期来临,干涸的河水长满了河道,河面是不是显得比平时宽阔很多?谁又能想到,这样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现象,在唐代诗人王湾眼里又成了千古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陈师道把一个人读到一本好书时的感觉写成了《绝句》一首,虽然没有韩愈、孟浩然、王湾写草、写江、写潮那样有名,却也独树一帜,令人佩服之至。

    自然界或者生活中普通的现象,在高明诗人的笔下却成了千古名句,说明什么?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诗人们对这些平凡事物、普通现象的细心的观察。事实上,凡是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作品,无不是细心观察、认真描摹的结果。它也提醒我们,艺术创作,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秋毫的功夫。这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第一个信息。

    陈师道这首绝句传递的第二个信息是,它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把一本好书比喻为“可人”。可人,是指使人满意的人、能干的人。《礼记·杂记下》中说:“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他所交往的人是让人满意、能干的人。陈师道说,自己的朋友中有“可人”,但是,他们却不能时时陪伴自己。一本好书就像朋友中的“可人”,“可人”不有常来,好书也不容易得到。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中也提到了“可人”:“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其中拿“可人”与“俗子”相对比,感叹世上俗人太多,可人太少,有知音难觅之叹。但是,我们从读书的角度看这首诗,既然“可人”可以代表一本“好书”,那么,“俗人”是不是可以代表一本“庸书”呢?所以读书就像交朋友,一定要选择好书读,切不可不加选择,来者不拒。所谓开卷有益,并不是不加选择,全盘接受。

    第三个信息,类似于陶渊明读书智慧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人不堪其贫”,别人都看不下去了,他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

    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渴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但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朋友天各一方,难于相见。“客有可人期不来”正是这种思友心切而不可得的慨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ir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