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飞驰,耳机中响起气势磅礴的《Empire of Angel》,随着高潮逐渐过渡到尾声。《翦商》翻到这一页,牧野之战终于结束了。乌云渐渐散去,阳光洒向了这片堆满尸体的战场,600年的商王朝也正式终结。自从读这本书以来,一直被压抑的心情终于有了些许释放。这个恐怖的商王朝总算是结束了。
纣王真的残暴吗
从《封神演义》到各类史书,后世的人们对商朝末代帝王殷寿的评价都是荒淫和残暴。挖比干的心,被做成肉饼的伯邑考,暴行比比皆是。然而,在读完《翦商》后,我开始产生疑问:纣王是真的残暴吗?还是商朝的文化和习俗本就如此?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到,人祭随处可见,吃人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甚至还有制骨工厂。因此,纣王殷寿也许只是在遵循那个时代的文明和制度,将这些恐怖的事情继续传承下去。或许在那个时代,这些看似残忍的行为被当作是正常的,甚至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尝试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来理解这些事件,而不仅仅是将责任全部归咎于纣王一个人。
血腥的商朝
商朝时期存在着人祭的文化习俗,人们信奉上帝(夏商时期称之为“帝”,这个字早已出现在甲骨文里,后来被周公逐渐演变为“天”),在向神明和祖先祈求福佑、消灾、预测未知时,常常通过宰杀牲畜和人牲进行献祭。在电影《封神》中,殷寿希望通过向天祭祀50人牲来消除天谴(电影中并未展示人祭的场面,若有兴趣可参考梅尔吉普森导演的《启示录》)。在河南洛阳和郑州的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现大量祭祀坑,其中不乏多层叠加的人骨,覆盖范围从老年人到婴幼儿。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信仰体系中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重要角色。
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来说,商朝时期的人祭实践显得极其残忍和野蛮。在商朝,人祭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宰杀人牲然后献祭于上天。商朝的人们认为,人牲在献祭的过程中,发出的惨叫声越大,神才越有可能倾听。因此,在让人牲死之前,通常还会经历一段虐杀的过程,比如砍断四肢、剥皮、砍掉下颚,切开头骨等等,让人牲在痛苦中随意地呼喊。只有当人牲的叫喊声减弱后,才会被杀死并投入祭祀坑中。另外一种恐怖的做法是,在投入祭祀坑前,将人牲投入大鼎中烹煮,分食后再将骨头投入祭祀坑。
在书中提到的一具出土的婴儿尸骨令人毛骨悚然,这名婴儿被斜刀砍成两半。还有一具出土的骸骨,根据姿势判断,埋葬前并没有死亡,还留有挣扎的痕迹,但头骨却被切开了一半。或许是祭祀的人将人牲的头盖骨活活地砍去了一半,大脑并没有受到损伤,然后将人牲投入祭祀坑中,以欣赏人牲在痛苦中挣扎的样子。
在商朝时期,人祭的残酷实践常常通过一些文字和词语得以描述,令人感受到那血腥场面的恐怖,同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词汇最原始的含义。
卯
商朝的一种献祭方式名为“卯”,最早见于甲骨文。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将人或牲畜对半剖开悬挂。甲骨卜辞中,商王时期有关“卯”羌(人)和牛羊的记录很多。《翦商》中描述了这一令人震惊的实践。
奠基人
商人在修建房屋时也会进行人祭,他们会将人牲埋入地基,认为这样可以得到鬼神的庇佑。有时甚至会将人头像风铃一样挂在房屋的吊脚上。在《翦商》中,盘庚王在洹河北岸的宫殿内发现了埋有奠基人的坑,其中甚至包括儿童和婴幼儿的遗骸。
酒池肉林
“酒池肉林”原本用来形容奢华的生活,意味着酒和肉食充足。然而,在商朝,这个词语可能具有更为血腥的含义。商人献祭时,牲畜和人的肢体很可能会被悬挂和展示,形成了肉林的景象。这种实践在后世的传说中留下了“酒池肉林”的形象。
周公吐哺
通常认为周公吐哺是为了忙于接待客人,而不得不吐出嘴里的食物,形容其求贤心切。然而,《翦商》中描述了一个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周公看到了伯邑考被献祭的情景,剥皮后被剁成肉酱分食。实际上,“周公吐哺”可能是因为被迫吃掉长兄的肉酱,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个场景让我们想象到,每当吃饭时,周公可能难以下咽食物,同时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恶心反应。
恐怖的终结
在被纣王囚禁在殷都期间,姬昌亲眼目睹了商人的人祭仪式,以及自己儿子被献祭的过程。获得自由后,他便开始励精图治,与羌人等各部族结盟,准备开始翦商。姬昌的儿子姬发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人,结束了这个恐怖的王朝。然而,遗憾的是,人祭并没有立即停止,各诸侯国以及周武王姬发自己有时候也会继续进行人祭。直到周公掌握政权,人祭才真正地开始终结。
为了废除这种残忍的祭祀,周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明令禁止人祭外,他还毁灭了殷都,拆散了商人的势力,封神(后文会提到封神的事情),销毁了甲骨记录(因为甲骨上会有记录祭祀的过程),甚至对历史进行了重新构建。周公认为,让人们忘却先前的残酷记忆比单纯的禁令更能更彻底地解决问题。在考古发掘中,关于商末时期的甲骨卜辞极其稀少,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因此,可以推测周公很可能销毁了与人祭相关的甲骨卜辞。
不仅如此,以周公为首的周朝上层阶级还试图重新编写历史,主张夏人、商人和周人等没有本质区别,从未存在过人祭行为。他们宣称,王朝更替只是因为末代君王的道德缺陷,而非因为不同王朝的文化和信仰体系的差异。《翦商》
穿越的周公
看完《翦商》,我深感我们不仅是汉人,更可以称自己为周人。周公所创立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不仅仅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我个人认为,还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基石。因此,我不禁感叹,周公犹如一个智慧超群的时代先知,仿佛是从现代文明穿越时光隧道,为古代中华文化注入了永恒的智慧与力量。
封神
在商朝时期,商王通过人们对上帝和祖先的敬畏进行统治,几乎所有方面的决策,从重大事件到生活琐事,都必须依赖祭祀占卜来预测并做出决定。人们被告知,所有的决定都是上帝和祖先的安排,不顺从诸神的旨意就可能遭到神的天谴。为了彻底终结这种恐怖的文化,周公采取了重大的改革措施。他将各种神明统一为一个神“上帝”,同时逐渐淡化“上帝”为“天”,“上帝发布的命令(‘帝命’)变成了含糊的‘天命’”,如《翦商》所述。最关键的是,他不再允许诸神插手人间的事务。尽管人们仍然敬畏神明,但神灵不再像以前那样介入人间具体的决策。
周公的这一改革可以被视为对上帝和诸神掌控人间事务的一种解除。他将神灵远远地奉送到了遥远的彼岸世界,使得人间摆脱了神的干预。因此,封神的意义也许并不是把某个特定的人或者神封为神明,而是将神彻底地封闭起来,不再让他们干预人间的事务,使人们得到解脱。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让古代中国早在公元前就摆脱了诸神的控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统治形成鲜明对比。
礼制
为了填补宗教改革造成的真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封神”,周公采取了积极措施构建出一套新的世俗道德体系,填补了宗教改革后的社会需求。首先,周公宣扬王者应当具备爱民、德治和勤勉的品德,认为只有这样,王者才能获得“天命”的青睐,得以长寿享国。这种理念为古代政治体系注入了一种崇高的价值观,要求君主关心民众、善治国家,实践仁政,以此获得上天的祝福和支持。
其次,如《翦商》所述这套基于血缘宗法制的贵族等级和封建政治秩序,周人称之为“礼”。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相应的车马、住宅、衣服、乐器、玉器、酒器和食器组合,丧礼和随葬品也以此类推。各种典礼仪式上,比如朝见天子、祭祀和宴会等,入场顺序以及站或坐的位置由相应的等级身份决定。
最后,周公将世俗礼制推广到民间,通过建立身份等级制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爵位,根据爵位的高低对待人民有所区别,但相对较为宽容。这种体系为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等级制度,尽管存在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结构,使人们更容易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促使人们更加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这些措施,周公在宗教改革后填补了宗教留下的空白,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体系,为古代中国社会带来了秩序、稳定和文明。
同族不通婚
在《翦商》中,描述了随着周人大规模的分封运动,发生了广泛而持续的民族融合。这一过程带来了新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周人传统上不与同族通婚,他们使用姓氏来区分血缘关系,而相比之下,商人并没有姓氏的概念。随着商朝的灭亡,周公推广了周人与外族通婚的传统,使得各部族逐渐融合,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逐步融合后,各族人民成为了一个大家庭,这种融合不仅使政治局势更加稳定,还促使了文化和基因的交流。同时,与外族通婚有助于减少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劣质基因,从而优化了新兴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这种多元融合的过程,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多元化和广泛性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历史文化演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小民
周公和召公与成王的对话揭示了他们对“小民”的重视和关心。他们认为王应该关注小民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让贵族虐待和过度剥夺他们,因为小民是王永远获得天命眷顾的基础。这种觉悟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就出现,确实令人震惊。然而,历史中也存在许多君王并未理解或者未能实践这个道理,导致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度日,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变革。
这种对“小民”的关注和尊重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些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一理念的领袖,往往能够建立稳定、繁荣的社会。而忽视或者剥夺平民权益的统治者,则很可能面临着社会动荡和政权崩溃的风险。因此,从《翦商》中的觉悟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即尊重和关心普通人民的生活,是建立一个稳定社会和持久王朝的关键所在。
孔子对周公的感激
孔子是宋国国君的后代,宋国是商朝被灭后,周人给战败后的商人封地。按照这个逻辑推算孔子应该是商人的后代。论语中有提到孔子经常梦见周公“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论语 述而》。可能大部分人不是很理解孔子为什么会梦见周公?
孔子作为鲁国的高层,有很大的机会接触到周公版的《易经》(按《翦商》所述,《易经》除了占卜外,姬昌在易经中偷偷地记录了翦商的过程以及血腥的人祭),但当它回到宋国得到《乾坤》时,发现与周公版阳光的《易经》略有差别,期间记录了很多商朝的黑暗记忆。在孔子那个时代,他能收集到更多的文献,能够看到更真实的、血腥的商朝文化。孔子越是发现商人的残酷真相,作为商人的后代孔子越是能感激周公所做的一切,感受周公的伟大。也许有太多的话想对周公倾诉,只能在梦里相见。
当孔子在梦中见到周公时,这可能是他内心深处对周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的一种表达。在梦中,他或许希望能够向周公表达自己的感受,感谢他为终结商朝的残酷文化所做的努力,也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前人智慧的敬仰。
尾声
写到最后,“穿越者”周公不过是我对周公智慧和贡献感到震撼的一种浪漫幻想。在那个茹毛饮血的黑暗时代,没有人愿意真实地经历那段历史。对比那个蛮荒的时代,文明的进步显得尤为重要。推动文明的因素众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等,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巨大资源且能调动这些资源的人或群体的一个决策,可能引领整个社会的命运。
文明的前进不仅让人类受益,也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相反,文明的倒退或者停滞不前,则会导致人类陷入黑暗的时代。周公作为一个巨大资源的掌控者,深刻认识到前朝暴行所带来的黑暗文明,他运用智慧和决策改革了这个充斥暴行的社会。通过他的努力,文明得以大踏步前进,走向光明。他的贡献不仅使当时的人民受益,更为后世的社会进步铺平了道路,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亮之星。
周公在事实上扭转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则把这一切文本成功汇总起来,形成盖棺定论的‘六经’经典,传递后世:华夏文明的源头就是如此,再无其他《翦商》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