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总是要读几本闲书的。
有些是小说,有些是历史,有些涉及美学,有些又偏科技。二零二零年大概是我看书最多的一年,那年粗略算来,应该看了五十本,相当每周读完一本。后来几年读的少些,但也有一二十本。和一些大佬比不了,但比下有余。
这么多年就这么读下来,我倒是没有思考为什么读书。其实,闲下来总结一下,大概就是以下三点吧。
1、拓展知识边界。
2、获得心灵慰藉。
3、感悟人生百态。
一、拓展知识边界
如今我们获取信息,除了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等,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拓宽了渠道,利用发展迅猛的网络平台,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介,我们可以获取想要的任何信息。
难怪现在都说,我们不是活在一个信息匮乏的旧世界,而是活在信息爆炸的新世界。
这里有我们想要的一切!然而,太多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以至于我们无瑕观望,我们看着它们,就像是仰望黑夜的星星,遥远而不可及。偶尔被我们发现,而更多时候,大部分都是“天文盲”,纵有繁星满天,你我却视而不见。
这其实不能怪自己,我们的注意力被纷繁绚丽的信息吸引,以至提到几个名词就以为自己获得了知识,其实不过是“网络爆炸”的一缕烟火。
而书籍,却很神奇,在书籍的世界中,一切就像慢镜头的画面,那烟花来得慢一些,我便能更容易抓住它。
二、获得心灵慰藉
尽管我已经快三十岁了,但是惭愧的是,我还是很脆弱。
过去在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失过恋、受过伤、流过泪,哪些日子很难熬,是书籍陪我度过哪些漫长岁月。我依稀记得,我曾把自己关在房间疯狂读书。我为书中人为和我有同样遭遇的人而悲伤,为他走出阴影而“漫卷诗书喜欲狂”。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同样是二十来岁的年纪,那时候她特别喜欢大冰。虽然后来她承认自己当时太幼稚,承认大冰其实写得并不好,但是她还是说依然感谢大冰。正是《阿弥陀佛么么哒》之类的书籍慰藉了她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失意时,理智告诉我们: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然而,在自我安慰的时候,我总是会心酸,后来我在书中得知,这是一种被称为“心碎综合症”的奇异病症。实指人经历重大挫折、痛苦后无法接受,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危机生命。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劝诫已经不足以使我们安然度过。然而,书中总是能找到知己,书中总是能找到平静。就像《瓦尔登湖》,梭罗的笔似有魔力,那种简朴的生活直把人带向广袤的大自然,就是天大悲苦也被瓦尔登的湖水化开。
书真的懂我们!
三、感悟人生百态
我时常感念人生太短。每个人总是要离开世界,可我们的眼睛能阅遍多少奇异的风景,足迹能丈量多么厚重的大地,而我们的心是否能盛下无垠的天下。
人的求知欲时刻驱使着我:读更多的书!
我读《活着》,富贵的悲惨遭遇让我同情,我用心体会,仿佛自己也有那种人生。我喜,我悲,我狂,我醒。
我读《沧浪之水》,池大为的官场生涯、心境改变,我心痛又无奈。我清,我执,我浊,我悟。
我读《遥远的救世主》,芮小丹的牺牲总是萦绕在眼前,我才明白,那句“不简单”是丁元英代我说出来的。我求,我等,我死,我达。
我时常感念人生太长,未来的每一个时刻我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只能在那之前,从他人的故事中学习,待下一秒来临。
每一个故事,就是一种人生,那是我没经历过的另一个世界,我很享受。
PS:关于如何读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学”需要与“思”相互配合。网络,尤其是短视频带来的知识只是在我们脑中闪过,连“学”都算不上,何况“思”呢?对于任何人而言,想要真正获取知识,只有唯一的方式——“深度学习”。
读书,正是践行“深度学习”的良好途径。
1、读书要主动
读书者,源于内心的一个想法。比如我曾经想了解湘西,但却亲身前往,那时候我便读了《边城》、《艽野尘梦》。有段时间喜欢历史,疯狂阅读《吕著中国通史》、《万古江河》、《国史十六讲》,当时还想了解一点史学学习方法,因此顺便看了严耕望《治史三书》,这对我今后看同类型历史书籍也有较大帮助。
书籍是一座座巨大的黄金矿藏,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就去挖那座金山。
2、读书要系统
书籍的系统性相对几十分钟的视频而言强太多,只要翻开目录就能知道整个脉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很多时候,个人学习知识是零散的。慢慢,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反而有融会贯通之感,这就是我们读成了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勾稽,形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但是,倘若你我什么书都胡乱一通读了,想要达到融汇贯通的时间必定会大大延长。
这时,我想到一个取巧的方式,即系统读书。比如读中国史,看了《吕著中国通史》不妨再看看《国史大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想了解国学,《钱宾四先生全集》是不错的选择。
何况,人找书难,而书找书则易。因此,系统读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读书的意义很多,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你也是爱读书的人,不妨留下自己的答案。
喜欢请收藏&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