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不诚信,难修正果

人不诚信,难修正果

作者: c01c72ea7ff4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4:00 被阅读11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便捷,商品的丰富,市场经济的繁荣既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轻便,也让对生活的追求、生存的压力产生了过度的竞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欺骗处处可见,充斥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对诚信的热情开始变得越来越吝啬,对财富的攫取、金钱的渴望开始变得越来越热衷。

现而今,诚信已成为商务谈判的外包装,虽然很多人口头上讲诚信,谈诚信,但诚信却没能进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人心中珍贵的一份子。

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再真诚,不再坦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在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也在变得麻木和冷漠。

很多人励志奋斗,辛苦创业,追求卓越,把生存的技巧和事业的成功都耗费在聪明的头脑和熟练的唇舌上,不断花样翻新,奇谋妙计百出,营销手段多姿多样,商业模式推陈出新。却很少有人把心思放在对诚信的坚守上。

诚信

很多人于是产生了一种误解,好像诚信是只是企业品牌的表达工具,花点钱做点广告,知名度做大了,粉丝多了,认识自己和产品的人多了,品牌就做出来了,“诚信”也就做到了。所以,电视广告新闻媒体上常常看到“诚信”,宣传资料上常常看到“诚信”,品牌推广上常常看到“诚信”,商务谈判上常常看到“诚信”,商业模式推介会上常常看到“诚信”,唯独在个人的人格修为、品德素养上看不到“诚信”的影子。

诚信去哪儿了?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领域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天道,是真诚、坦诚、诚实、不欺,“诚”是大自然的固有之道,效法天道、言行一致、做个真实的自己,这是人在大自然中存在的价值体现。“信”是人道,是人类社会融于自然的具体表现。《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早在2500多年之前的《诗经》中就说:“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诚”即坦诚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诚”与“信”在名词解读上虽有区别,但从文化道德的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守信用和重承诺,是一个人处世的重要品质和原则。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

关帝

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典型代表是关公。在《三国志》中,关公可以说是“信义卓著”的名将,作为关公敌对势力的曹操、孙权,对其关公信义也深信不疑。刘、关、张自桃园结义之后,35年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如关羽下邳失守,曾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挂印封金;为寻刘备,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

信义精神,是关公人格中闪光的思想,关公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和推崇,有着他人品中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讲信义,守信用,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和发扬,诚实守诺,言而有信,已深深地积淀在人们心底,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关公的忠义诚信形象,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在海内外华人中都获得了广泛一致的认同。关公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和信义的化身。

人们将“信义卓著”的关公尊为“武财神”,深刻地揭示出信义与财富的紧密关联,讲信义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从而有更广阔和坚实的人脉关系,有任何需要时,人人都会出手相助。失信的人,无论口灿莲花,描述的多么美妙,但可一可二不可再三,谎言说多了,终究会被揭穿。不诚信的人,人人都会远离,人人都不会再与之合作做生意。所以,要想得到财富,首先要得到人心,得到人心就得到人脉,得到人脉,必须要讲信义。反之,要想守住财富,首先不能失去信义,失去信义就会失去人心。人心不在了,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失去。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典故: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孔子看来,诚信比生命更重要。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甚至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平生志向。

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前提。缺少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信任,就会彼此猜疑,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外强中干,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共赢;企业经营如果没有诚信,其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就无从谈起,企业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不要说做大做强,即便以后的生存都成问题。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中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以诚信行走天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诚信去哪儿了?诚信哪儿也没去。诚信就一直潜藏着人心的最深处,用真诚去灌溉,用信用去施肥,用信义去坚守,就自然会结出信任的果实,会成为最具含金量最具价值的品牌。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6699183f1dd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人不诚信,难修正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便捷,商品的丰富,市场经济的繁荣既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轻便,也让对生活的追求、生...

  • 诚信比生命更重要,人不诚信难成正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便捷,商品的丰富,市场经济的繁荣既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轻便,也让对生活的追求、生...

  • 请保持你心中的光不经意间点亮别人

    不种福因,诸事难成,福报不够,百业难建。因正果圆,不要盲目的忙碌,一味地绕着外相打转,勤修布施,广行诸善,在福田间...

  • 西游记中西天取经为什么一定是九九八十一难

    大家都知道西天取经唐僧师徒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的正果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是九九八十一难吗? 首先,九...

  • 天传观音新经十(02)

    观音经,渡众生,修行法理讲得明。遵法理,修心性,自修自得佛果成。 修正果,修心性,明心见性正果成。说修心,修善行。...

  • 诚信

    因为诚信诚信,是不取他人院外之梨的我心有主。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

  • 心中有魔

    难成正果

  • 【七绝】大暑

    【七绝】大暑 文/舟亮 正果修来或有期?须将辛苦入琉璃。 良辰不晓秋风近,暑气难从树影移。

  • 离成功越来越近,你需要修好三心

    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诱惑,困难等等,才修成正果。可见一个人想要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而是需要很多修...

  • 2020-02-14

    你修了正果,而我却成了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不诚信,难修正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jy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