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我们学完了最后一期《中庸》课,也许是最后一部分,更感觉字字澎湃。如果说这三次课每次都有中心思想,这次的可能就是一个字“诚”。
之前自认为明白“诚”的重要性,但其实并不知“诚”的要义。今学完,发现“诚”竟与天地之道并行不悖,实在惊奇。同时在老师解读的时候,许多过去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想到好的暗自欣喜,被不幸言中一些行为的时候,又不自觉脊背发凉。对于这一点,我最有感触的应该是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因为从小到大,我总认为凡事有理就有了一切,尤其是我放飞天性的这两年,很多时候对人对事更有点不依不饶的意味。“快刀斩乱麻”也一直是我相信的能化繁为简的方式,然而回想最近的这一年多,与小伙伴磨合起来的许多片段,用我直接的方法虽然有时看似达到了目的,实则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说之前我对一些人和事还没有想明白或是没有释怀,那今天学完这两段话,就都有了答案。
君子之道,从来都不是去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简单粗暴的态度与手段去达到目的,而是用温和柔软的方式,经过时间的积累,等待自然而然的变化,最终的结果只是水到渠成的呈现。以前只知道“行由不得,反求诸己”,现在才知道,心上哪怕只有一点点波澜,也会在“形”上显露出来,我的世界,只是我每个起心动念间形成的结果啊。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老师说我们要有“致曲”的工夫,也花了较长时间去解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一天都在无数的曲折中度过,要在曲折中享受生活,则需要用至诚的心去对待曲折。至诚的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让情况产生变化,一切问题与危险也就自然而然化解了。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如果平时对人对事不带有一丝的偏见或评判,就自然可以看到许多即将发生的好与坏,感知到危险就能及时去化解它,有了至诚心就犹如有了神助,因为只有至诚的底色,才能接通天地之道。读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去想过去的某些尖锐的言论以及发表那些言论时的心态,一下子就能照见那时的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傲慢之心,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幸好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还有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具备天地的智慧,在所有的人伦关系中做到不偏不倚,立足于最本来的天地大道之上,就不需要再去倚靠外界的东西了。如果之后再觉得自己不够从容,有所焦虑,不妨想一想我是否仍然在正道上行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达到目标只是时间问题,也不要再用外界的标准去衡量是否成长了。眼看就要30岁了,希望三十而“立”,是立足于天地的本来智慧。
《中庸》课结束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还需要在余生的实践中去体悟。今虽然就“诚”写了这么多,我知道自己离它还有很远很远。但要相信,我们都是天地孕育的孩子,本身就具足这样的品质,如今看到了回归的道路,不就已经在路上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