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糖浆
成份: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辅料为:蔗糖、苯甲酸钠。
功效:清热泄火,养血安神。用于虚烦不眠,心悸不宁,头目眩晕。
酸枣仁
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
酸枣仁甘补酸敛,性平不偏,入心、肝、胆经,善养心、补肝、益胆而安神,为治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之要药;兼能敛汗,治体虚多汗可选。
酸枣仁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心神不宁证
治心肝阴血亏虚之虚烦不眠,惊悸多梦等,可单用,或与麦冬、制何首乌、茯苓等同用。
治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可与知母、茯苓、川穹等同用。
治心脾不足之惊悸失眠,常与黄芪、当归、党参等同用。
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治体虚汗出,多与黄芪、五味子、山茱萸等同用。
治津伤口渴,可与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同用。
知母
中药材知母是一味清热药,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知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知母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知母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气分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
肺热燥咳常与贝母相须为用。
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治阴虚内热之消渴,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
治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同用。
骨蒸潮热,治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心烦盗汗等,常与黄柏、地黄等同用。
石膏与知母
石膏与知母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用,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症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之处在于,石膏重在清脏腑实热,泻肺胃火,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此外,煅石膏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烧烫伤等;知母甘苦性寒质润,具有滋阴润燥作用,既用于肺热咳嗽,又用于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
茯苓
茯苓是一种利水渗湿药,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能。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茯苓甘淡渗利,故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茯苓甘淡渗利兼补,性平不偏,既入脾、肾经,善渗湿利水而消水饮,健脾而促进水湿运化;又入心经,善宁心而安神,治水气凌心者为宜。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脾虚水肿或湿盛者尤佳。
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茯苓的?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阚也。”
《本草纲目·卷三十七》:“《神农本草》止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
《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茯苓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川芎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血瘀气滞诸痛,治肝郁胁痛,常与柴胡、白芍、香附等同用;
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桃仁、红花、当归
等同用;
治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则与桃仁、当归、炮姜等配伍;
治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乳香、没药、三七等。
头痛,风湿痹痛,治风寒头痛,每与白芷、细辛、荆芥等配伍;
治风湿头痛,常与羌活、防风、藁本等同用;
治风热头痛,多与菊花、石膏、僵蚕同用;
治血瘀头痛,常与天麻为伍;
治血虚头痛,可配当归、熟地黄、芍药等;
治风湿痹痛,常与独活、秦艽、防风等同用。
天舒胶囊
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瘀血阻络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日久、痛有定处,或头晕胁痛、失眠、烦躁、舌质暗或有瘀斑;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四物汤
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