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本为媒,轻松写作

课本为媒,轻松写作

作者: 青春芳草地 | 来源:发表于2022-08-10 21:38 被阅读0次

    语文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阅读是输入,是积累,写作是输出,是表达。

    课本是缩微的名著,名著是放大的课本。

    阅读语文课本,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在琐屑繁杂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感知自我、表达自我的意识,在行之有效的听说读写中获得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能力,获得认识他人、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获得认识社会,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阅读课本的过程,就是我们借助名家的双眼看这个世界的过程,借助名家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的过程,借助名家之口表达这个世界的过程,写作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语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在背诵的过程中,对文字由认识到熟悉到投入,由文字的暗示到画面的想象、由概念的接受到道理的理解,读一遍是一遍的认识,读一遍是一遍的理解,如同勇闯迷宫一样,学生在不断的背诵中感受着不同的体验,品尝着不断刷新自己认知的成功的喜悦。

    那么,课本怎么读,作文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利用课本,获得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水平,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怎么读?

    1、浏览,即快读。

    拿到一篇课文,用最快的速度浏览一遍,先对文章的要点有个大致了解。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初读一遍,你会知道,这是作者鲁迅写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只要读书”。

    2、朗读。

    逐字逐句,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细节,务求对文章明白晓畅,对不甚明白之处圈点勾画,做出记号。

    当你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你会被文中不断出现的神来之笔所吸引,“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童年的“我”把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当作朋友,与它们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离开百草园、失去百草园令“我”万分沮伤。

    通过朗读,你还会感受到雪地捕鸟的兴奋心情和无限乐趣。那么,“三味书屋”呢?,那是个什么地方?一个“只要读书”、“只读书”的地方,“我”喜欢吗?你得带着这样的问题继续研读。3、研读。

    对不甚了然的重点,仔细揣摩,反复品味,弄清作者的胸中丘壑,哲思妙悟。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很多都是这样的研读课,这里就不多讲了。

    4、抄读。

    苏东坡天赋极高,一部《汉书》抄了三遍,他过目成诵的功夫是通过抄书这种笨方法获得的。有心的同学不妨借鉴过来,为己所用,对于教读课本,手自笔录,边抄边读。这时课文不再是课文,是示范,是模本,是材料,是巨人的肩膀,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5、熟读成诵,温故知新。

    这个层次,课文已然成为诵者的一部分,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为我所用。采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每天持之以恒阅读,把课本读熟,把推荐的名著读完,就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充足的素材。到初中毕业每人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400万字的阅读量是可以做到的。

    现在我们背诵了课文,大脑里输入了一定的素材,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感知,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把它表达出来,怎么办?

    很多名家都说要写日记。

    可是这个日记怎么写?是写成流水账,还是写成有自己独特视角的文字,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后者。

    提高写作能力从写日记入手,用模仿开道,以课本为范本仿写,我们不妨叫做“一课一写日记练习法”。

    一课一写“一课一写日记练习法”就是结合课本、教学进度、学生特点及生活实际,与课本阅读同步的序列化写作训练方法,把课本作为模仿对象,把日记作为主要途径,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方式在日记中自由表达出来,逐步养成勤感知、会思考、乐表达的好习惯。

    每堂语文课都写日记,可以三五句话,可以三五百字,对一个作文点做具体练习。

    可以是内容构思的,可以是素材积累的,可以是语言表达的......,务求从小处着眼,只要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成功。

    既及时实践训练了作文知识,又使日记的内容言之有物,不至零散、单调、随意。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提高了自身整体语文素质。

    二、写什么?

    1、真实多彩的生活小事

    家庭(《散步》)、学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亲情(《散步》)、友情的、学习的、生活的、思想的等等,范围非常广。

    写过程(言行、举止、心理)、写感悟(小事中领悟的情感、哲理)这样的日记是用课文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真事,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会更敏锐,我们的体验会更真切。

    2、美丽有趣的自然景物

    景物观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觉(《春》)

    景物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六个角度(《济南的冬天》)

    语言美化:比喻、拟人、对比、引用、联想、想象

    这种日记训练的是多侧面观察的方法,训练借助修辞表情达意,训练绘形和写神。

    3、丰富生动的场面描写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现场气氛、主要人物的精彩表现、其他人物的精彩表现、“我”的言行感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读书的场面”《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的场面”)这种日记主要是训练我们观察捕捉人物、情境细节的能力。

    与课外阅读同步:阅读日记

    4、神奇快乐的书海漫游

    (1)书中让我过目不忘的故事

    (2)引发“我”联想的现实生活

    (3)启迪“我”的人生道理

    (4)让“我”奇思妙想的神奇境界

    主要是对推荐阅读的名著进行改写、仿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训练。

    从写作素材、题材和写作技法等方面训练我们的迁移运用能力。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阅读名著和日记写作结合起来,对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很有效果。

    5、主题日记

    (1)对课堂作文预写或复写

    (2)尝试写各种题材的文章,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3)系列日记,如“同学档案”、“小说人物画廊”、“社会万象”等系列

    (4)试着写“章回体日记”“长篇连载日记”“科幻类日记”等。

    三、怎么写

    一句话:模仿课文。

    对课文的模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我们课本上的很多名篇都有名家模仿借鉴的影子。

    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全篇没有一字对登幽州台景色的描写,但却淋漓尽致表达了登台感慨,刚健明朗,慷慨悲壮,成为千古名篇,这实际上是诗人陈子昂对《楚辞·远游》的模仿化用。

    《楚辞·远游》这样写道:“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登幽州台歌》的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在句式方面,也仿照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千古名篇也是模仿化用,形似《远游》,意境又远远高于《远游》。

    我们在写日记时,亦可参照此法。

    以前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开头这样:“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中间又写到:“走过来是七步,走过去也是七步”这本来是作者用来表达革命者对阳光的渴望和对胜利的追求的。有同学在中考之前日记中写到:“从门到窗子是九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九步,每当复习遇到瓶颈时,我总喜欢用脚步丈量自己的房间。”这当然也是一种模仿,很生动地表达出作者中考复习中的压力、不安和焦躁。那么模仿课本经典有哪些方法呢?

    1.仿写句子。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就是仿用了《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模仿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仿用古诗句译意。

    比如在描写春天景色时,可以先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然后,再用这两句古诗的现代汉语表达一遍: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春天景色生动的描写,既概括又具体,既凝练又细致。

    2.典故仿用。

    比如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3.模仿名篇的片段。

    课本中优美的有特色的片段也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不错的,像给大地穿上漂亮的白袍。”很好的仿写了朱自清的《春》,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雪景。

    3.模仿文章的结构。

    背课文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文章的基本脉络和思想内容,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增强了布局谋篇的能力。课文中有一部分结构非常严谨,层次条理非常清晰的文章,学生对这种结构和写法容易理、接受,在自己作文时乐于模仿。

    比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自己熟悉喜欢的季节景色。了解了总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继续扩展练写其它文章,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再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是极具上述特点的课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总——分——总,选取七件典型小事,详略得当,表达了对蔡老师的热爱,依恋,思念,感激之情。我们在写人物时可以仿照这种结构,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经过对课文的仿写,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出很多与老师有关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有血有肉的事情。

    5.仿写课本的名家名篇。

    根据自己的喜好,找来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大量作品,反复阅读。久而久之,就会浸染这位作家的表达习惯,语言特色。

    阅读名家名篇,仿写名家名篇的作文;再对仿写作品和原作同时进行点评,也就是既对学生作文点评,也点评名家的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习名家文章的优秀之处。

    这种仿写是“读”与“写”的连接点,是写作入门的“钥匙”,也是“读”和“写”之间的桥梁,从而使“课本”和“仿写文”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到“同题易趣”之妙。

    模仿是写作的必经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在长期的模仿过程中,慢慢就会找到一条通往轻松写作的金光大道。

    四、富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美的语言,可以让文章引人入胜,余香满口。文采可以让文章走得更远,这个我们可以更多的从古诗文中获取。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占所有选篇达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每学期20篇左右。

    这些古诗文较之以往体裁更加丰富,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既有诸子散文,也有历史散文;既有两汉论文,也有唐宋古文,亦有明清小品。这些古诗文,是文采的“储存器”。

    古诗文和写作两个项目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考核的重点。如果能有意识地将学过的古诗文转化入自己的作文,将两者的学习、运用结合起来,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引用古诗文的好处:

    1、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2、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3、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4、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5、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6、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我们来看个例子: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心无百姓莫为“官”》等文中引用。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怎么做呢?

    (一)直接用古诗文的原诗原句

    古诗文可化用为作文题目,亦可用在开头,结尾,中间点题处等地方,使用古诗文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观点。

    例:1、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这是用名句营造意境,用名句歌颂美德。

    2、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与恬淡。用诗人和他的名句来刻画他的精神境界,更加隽永,回味绵长。

    3、我梦想,我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将名句的意境展开,与名句呼应,浑然一体。

    (二)对古诗文的化用

    对古诗文的化用,可以用其意,或者以其精神内涵,引导自己的作文主题,作为自己作文的观点或者精神内核,使文章形散神不散,始终集聚在这样一个诗句的题眼上。例:

    1、直接叙写: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

    2、诗意展示: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沉痛的叩问。用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

    3、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用诗人和他的名句杂糅在一起使用。

    4、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用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进发与升华!用多个名句议论,每个名句都是一个论据,加强了文章的力度和文采。

    (三)对古诗文的延展运用

    让我们来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江南,我因你而自豪》

    五千年的日子古老了神秘的江南,五千年的日子魂牵梦绕了多情的江南。我是襟衩布裙的女子,素来采桑于绿水之阳;我是皓腕玉镯的妇人,踏着水车剥着菱角;我是茅檐青草旁的那个白发老妇,在醉里吴音中享受天伦之乐。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我因江南而自豪。因为这里有......

    小桥

    桥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桥文化从这里荡漾而来。那曼妙的姿态是妇人在轻舞,那奇巧的身姿是飞虹在涧边饮水,那斑斑锈迹是历史的沉淀,那历久弥坚的永存是柔情的坚强在鼎立。你那娇小而又伟岸的身躯,承载了多少的明艳欢笑,多少的国恨家愁。烟雨蒙蒙,杨柳依依。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点点碎阳,袅袅炊烟,呼唤着晚归的乌篷船;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下穿行,人轻轻地在上行走,一如在画中......

    流水

    江南的水流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流水保持了江南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小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后来河水在入海的时候显得开阔起来,小家碧玉也逐渐成了风姿绰约的妇人,举手投足间将风韵流传,流水就这样将一抹姿色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没有故作姿态也没有故意卖弄。这是整个江南的性格。

    人家

    朴素的江南人有着浪漫的幻想。明眸皓齿的江南少女操一口吴侬软语,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就汩汩而过的流水摆着浣衣的姿势,哼着浣衣的小曲,在夕阳里温柔地笑。自古江南多才子,天下才有十斗。江南九领风流。有人说:“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对却也不对。这里走出了有声有色有诗有酒的唐伯虎,走出了笑傲儒林的吴敬梓,走出了不惜千金买宝刀的秋瑾。让我们掬泪共戚。前一页的篇章已随着音符的沉寂而淡化,后一页的篇章由我们来为你抒写辉煌。

    我的江南在唐诗宋词中吟唱了多少章,在历史画卷中灵秀了多少回;我的江南是雨中的一支短歌,歌中有泛舟江堵的渔人,有早起涉水的樵子。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如一杯充满茶韵的低语美酒。江南,我因你而自豪。

    这篇中考优秀作文简直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

    其亮点主要有:

    一、构思新巧。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安排文章材料,显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新人耳目。开头一段是全文的纲,采用排比句形式,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为下文的叙写和抒情渲染了气氛,蓄足了势。中间主体部分从三个江南代表性的风物“小桥”、“流水”、“人家”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诠释了“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的原因。结尾部分,回扣前文,照应开头,呼应标题,再次点明“江南,我因你而自豪”。

    二、语言优美。

    用词贴切精当,遣词造句能力非同一般。文章延展使用了大量古诗词,运用了大量排比、比喻、拟人和引用等修辞手法,整散句式和长短句式错综运用,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引用古诗文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记叙文更具文采,能使散文更现魅力。

    巧妙化用古诗文进入自己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去学习古诗文,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会更细致深入,古诗文的学习也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不再是一个应付背诵的过程。

    在化用的过程中,对古诗文的理解更丰富灵活,这时古人的灵气化成了自己的感受,把死书读成了活书。写作的需要带动了古诗文的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写作与古诗文学习的良性循环,由此而得,不亦乐乎!

    让我们以课本为船,以阅读为帆,驶向轻松写作的彼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本为媒,轻松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nn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