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课本为基础的写作训练

以课本为基础的写作训练

作者: 木子坊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20:40 被阅读0次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以课本为基础的写作训练”。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强,语言规范,表达方式多样,堪称学生学习最好的范文。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进行仿写,不仅能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做法:

    一、以课本为基础,拓展思维,学会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每一篇课文,都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作者不论是在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慧眼识珠”,通过仔细品味,发现作者最成功、最精彩、最有特色的地方,或是几句话、几段话,或是某种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或是某个细节、某种情感等,找准仿写练习的突破口,以此设计丰富多彩的仿写活动,学生仿写起来才会有章可循、有话可说,才会兴趣盎然,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为例。《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都是议论文的典型范例。这四篇课文不仅将议论文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了,还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基本都囊括了,《寡人之于国也》的比喻论证,《劝学》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秦论》的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师说》的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等,将学生常用的论证方法讲解的非常透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本单元为范例进行仿写,先从结构方面进行要求,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议论文的外在形式,达到结构的相似。在从论证方法方面进行要求,以课本上的几种论证方法为例进行训练,将常见的对比论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等熟练掌握。这些文章都是千古名篇,不管是结构方面、语言方面、内容叙述方面都是学生仿写的最好范文。

     二.以课本为基础,学会构建写作体系。 大多数老师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就是做一些练习题来巩固知识,这种做法是最常见,也是最大众的。但是孤立地做练习讲试卷对作文的影响不大。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真地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归纳,就会发现其实课本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多角度多层次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只要加以整合,便是一篇好文章。 以高中人教版为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写在“寒蝉凄切”的清秋节与恋人分别,情到深处无法自抑,秋天成了离情的广阔自然背景。杜甫的《登高》将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时代之秋融为一体,忧愤深沉,是悲秋的大境界之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指出了古人悲秋的深沉原因。再联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秋天在革命豪情万丈的青年革命家笔下,成了另一派盎然生机和抵挡不住的自信。同时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都将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和时代之秋写的让人刻骨铭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诗文加以归纳,可以以“我读秋天”为话题,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让学生放飞想象,大胆地写出自己,张扬自己,把一个真实的、全新的自我展示出来。

     三、以课本为基础,进行拓宽阅读和微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拓宽阅读,既不脱离课本也不局限于课本。以课本为基点的阅读微写作训练,在弥补常规写作的同时,又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学习的兴趣。微写作,字数少,耗时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剩余时间,围绕一个话题、新闻热点、阅读评价等等,让学生写下自己二百字左右的见解。学生不必用两节课的时间去拼凑完成八百字,教师批阅也不必耗费更大的心神去阅读长文,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然后选出几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通过这一专题的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培养了多种能力。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我想,对每个学生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只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的方法,持之以恒地锻炼,那么写好作文也不是一件难事。谢谢观看,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课本为基础的写作训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xz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