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一听到“雷峰塔”三个字一般都会想到白蛇传的凄美爱情故事,当然我们也都知道现实中的雷峰塔与白蛇传并无关系。那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塔究竟是谁所建?为何而建?最终命运如何?
在2000年的雷峰塔考古发掘中有一块残缺的石碑,虽然仅存162个字,却详细记载了建造雷峰塔的许多重要信息,雷峰塔真正的建造者是一千多年前吴越国的国王钱俶。
关于吴越国可能大家都不是特别熟悉,吴越国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国者是镇海节度使钱镠,建都杭州,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杭州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崇信佛教的钱镠大兴寺庙、礼佛诵经,吴越国境内寺院林立、青烟缭绕、梵音不绝,杭州也因此被赋予了“东南佛国”的美誉。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钱镠制定了尊奉中原、永不称帝的治国原则,他的孙子钱俶继位后也以此作为立国之本,而这一原则使得之后的两浙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钱俶就立马派遣使节前往开封纳贡称臣表达对宋朝拥护。尽管赵匡胤礼遇钱俶,钱俶对于宋朝会如何看待他的政权还是感到忐忑不安,加上之后的十年里北宋先后灭掉了荆湘、后蜀、南汉等国,面对势不可挡的统一潮流钱俶深感无力主宰国家的命运,唯有修建佛塔来祈求国泰民安。
公元972年在雷锋山上开始建塔,在钱俶的构思中雷峰塔以唐代六和塔为蓝本,在规模和高度上都远远超过前者,与一般佛塔不同的是塔底部有一圈外回廊,外回廊放置了刻有佛经的石碑供信徒瞻仰和诵读。公元975年钱俶收到赵匡胤的邀请北上开封,雷峰塔的建造也因此被迫停止。北上开封对于一个小政权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凶多吉少,邻国南唐就因拒绝入朝而惨遭灭国,但钱俶别无选择。意想不到的是钱俶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并让其返回杭州,临行前赵匡胤给了钱俶一个秘密的匣子命其离开开封后再打开。这个匣子里全是大臣奏请赵匡胤将钱俶留在开封的奏折,可见钱俶多年对宋朝的忠心换来了赵匡胤的网开一面,不过赵匡胤将大臣的奏折给予钱俶其表达的言外之意是让钱俶主动上交政权、纳土归宋,这是钱俶最不想面对的现实。
从开封回来后雷峰塔的建造工程得以恢复,钱俶亲自监督并加快了雷峰塔的建造进度,当雷峰塔建至第四层时北宋宫廷发生了巨大变故——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钱俶深知赵光义绝不会像赵匡胤一样允许吴越国政权的存在,在钱俶左右为难之际他在爷爷钱镠的书房看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在这幅画上有这样一首诗“牙城旧址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钱镠在建国初期准备扩建吴越王宫,就让风水大师看,这个风水大师说如果在凤凰山上扩建只保百年基业,如果将西湖填了扩建在西湖之上可保基业千年。最终钱镠并没有听从大师的建议,将王宫建在了凤凰山旧址上,西湖因此免除了被填平的厄运。钱镠的豁达给了钱俶诏示,历史没有千年的王朝唯有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钱俶在建造雷峰塔的设计中,为了表达对佛祖的崇敬他竭尽一切立志建造千尺十三层的通天高塔。然而在建造过程中,他逐渐领悟虔诚向佛之心不在于修建的佛塔究竟有多高,让国中百姓避免战乱之祸、保住这最后一片乐土才是真正的修佛之道。这样的领悟最终让钱俶决定改变雷峰塔的修建计划,雷峰塔只建到了第五层,安上了塔刹后便宣告终止,公元978年历时六年的雷峰塔终于竣工。
钱镠的诏示和佛理的领悟让钱俶最终选择了纳土归宋,至此五代以来南方的割据政权全部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强盛的割据王国与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公元988年纳土归宋的第十年,钱俶六十岁生日赵光义赐酒祝寿,当夜钱俶身亡葬于洛阳北邙山。在北宋末年战乱中雷峰塔的木质结构外檐被一把大火烧毁,直到南宋定都杭州才得以重修,在明朝嘉靖年间被倭寇再次烧毁,仅留塔身。明代末年白蛇传的凄美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为了解救压在塔下的白娘子人们开始抽取雷峰塔的塔砖,由于盗抽塔砖的现象愈演愈烈,1924年伫立千年的雷峰塔倒塌,2000年再次得以重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