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和父爱,本来就是有区别的
母爱就其本质而言是无条件的。母亲爱新生婴儿,只因他是她的孩子,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满足了任何特殊条件,或实现了什么特殊的期望。
对父亲的关系却完全不同。
但父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就需要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他的爱不想母爱那样不为我们所控制。
他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里几乎与其没有关系。在这一早期阶段,他对孩子的重要性无法与母亲相比。然而,父亲却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
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
幼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及身心两方面的关怀。六岁以后的孩子开始需要父爱,需要他的权威和引导。母亲起到保证孩子生活安全的作用,而父母则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应付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所面临的那些问题的责任。
父母各有其责,母性和父性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非常重要
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们,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成熟的心智是,他是自己的父母。他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
母性的良心说:“没有任何错误或罪恶可以剥夺我对你的爱以及我对你生命和幸福的期望。”
父性的良心说:“你错了,你就不能回避由你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要我喜欢你,重要的是你必须改正错误。”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父亲为中心的依附并最终达到两者综合发展过程中。如果他只有父性的良心,便会变得苛刻,不通人情;如果他只有母性的良心,便易于失去判断能力,并阻碍他自己及他人的发展。
(弗洛姆指出,引发神经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发展过程的失败。即母亲和父亲应发挥的角色作用没有发挥时,孩子的性格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一个孩子有一位慈爱但又过分纵容或专横的母亲,和一位无能而又兴趣索然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仍停留在对母亲的早期依恋上,而变成一个依赖母亲的人,具有善于接受型人格,也就是愿意接受、被保护、被关心,缺乏父亲的品质(自制、独立、主宰生活的能力)。
另一方面,假如母亲冷酷、反应迟钝而又专横跋扈,他可能会把对母亲的保护要求转移到父亲身上,并模仿父亲的形象——他将发展成为一个只有父性倾向的人,完全沉溺于法律、秩序、权威之中,期待期望或接受无条件的爱。
强迫型精神病,多产生在单方面对父亲的依附基础上,而其他如癔病、酗酒、缺乏维护自己的能力和现实应付生活的能力以及压抑感,则多来源于对母亲的依附。
危险的母爱(一)——自恋的成分在作祟
在母爱中是可以发现自恋的特征,因为幼儿仍被看作是她的一部分,她对他的爱和迷恋可能是她自恋的一种满足。
对于自恋的女人、专横跋扈的女人、只想占有的女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也能做一个“慈爱的”母亲;但在与孩子分离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慈爱的女性,只有感到“给予”比索取更幸福的女性,只有坚定地依靠自己生存的女性,才是一个慈爱的母亲。母亲不仅必须容忍而且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慈爱的母亲的责任是承担分离的愿望,并且在分离后继续慈爱。
危险的母爱(二)——无私的爱,影响更坏
母爱是无私,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爱,是一切感情中最为神圣的。母亲们除了孩子脸上的微笑或满足的表情外没有得到任何报偿。这种爱的态度源于本能。
在我们当代的文化中最常见的是“无私”的母亲。然而,孩子们的发展根本没有与她希冀的一致。孩子们焦虑、紧张,害怕母亲的责难,急于实现母亲的愿望。因为母亲的这种“无私”蒙骗了孩子,使孩子无法批评她。他们承担着不让母亲失望的义务,他们接受的是母亲在美德的掩护下厌烦生活的影响。
这种“无私”对母亲而言也没好处
过去被引以为荣的“无私的爱”,不以自己谋求任何东西,她只为他人而活着,她为没有看重自己而自豪。但,最终,她会迷惑不解地发现:尽管她无私,她却没有幸福而言,她与最亲密的人的关系也格格不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