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卡片——从书籍的江河到知识的溪流2

卡片——从书籍的江河到知识的溪流2

作者: 深流_ | 来源:发表于2017-06-04 12:25 被阅读0次

    卡片——从书籍的江河到知识的溪流

    一张 术语卡,一张 反常识卡,一张 人名卡:在写作中一如在阅读中,我们的航行要靠卡片的星辰指引。我们用卡片去聚焦,用卡片去固定一个形象,去回记忆。我们搁浅在卡片上。

    魔都的午后,阳光依然刺眼。你走出八舍咖啡,街道两旁高楼林立,你仿佛在知识大厦的夹缝中爬行;十字路上人流涌动,你穿过马路,信息的洪流扑面而至。地面下列车急速驶过,地铁内,一束束亮光打在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上,每个人翻动着手机屏幕里的页面,试与列车争时速。

    你注视着对面焦灼渴望的少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狼狈。内在动机刻意练习最小行动卡片迷思,这些概念还在你的脑海中翻涌,仿佛一条条的绦虫在哧食着大脑皮层。

    是的,半年前,我第一次听完开智部落的开学典礼,也是这样的感觉。你想写出漂亮的卡片,更多的卡片,你关注如何管理卡片,如何由卡片拼接文章,你恨不得现在坐下来就看完一本书,写完一组卡片。

    然而,书要一页一页读,卡片得一张一张写。从不写到开始写很难,因为你的大脑天生就是个认知吝啬鬼。从开始写到刻意练习写也很难,因为刻意练习就是逼迫你离开昔日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从卡片输入到文章输出也很难,因为卡片不仅能封装你的最小知识,更是一种降低你认知负荷的思维模式,它会从内构建你的认知模式,从外生成你的知识细流。

    此刻你最需要的是像小学生做填空题一样,把你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填进下面卡片的空白处。当你填完更多的卡片,卡片迷思也会迎刃而解。正如纳博科夫所言:

    作品的构思先于作品本身。就像玩字谜游戏,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我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直到完成整部小说。


    【读书卡片】 书名-章节

    术语卡

    【术语】

    【印象】

    【例子】

    【出处】


    人名卡

    【人名】

    【印象】

    【例子】

    【出处】


    反常识卡

    【反常识】

    【印象】

    【例子】

    【出处】


    金句卡

    行动卡

    技巧卡

    任意卡

    少年,穿越经典的文字,用卡片去找寻知识的宝藏。

    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让我们携手同行,去时间的源头,掬取知识的溪流。



    附上我写的一些卡片,以供参考,共同学习,共同输出。

    术语卡

    【术语】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印象】

    比较文学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比较文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时间不是很长。发展到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法国学派代表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以实证的原则来分析国际文学关系,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建立起了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这门学科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但是他们的研究很多都忽视了“文学性”,所以“美国学派”们强调要去重视文学的审美特征。他们强调平行研究,例如同时“杀父娶母”这个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中有怎样的表现。韦勒克、雷马克等人还进行了跨学科研究的尝试,这一点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使文学从心理学、宗教学、建筑学、绘画学、音乐学上都找到了归宿。

    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最早是吴宓先生建立的。当时出国留学的一批学者们回国后纷纷在高校创立新的学科。钱钟书先生所写的《管锥编》《谈艺录》算是比较文学的经典之作。王国维先生写的《人间词话》其实也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他以西方的文学观点“意境”等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最早研究比较文学的大师如梁启超、陈寅恪、季羡林,胡适、许地山、周作人、矛盾、鲁迅都是很有成就的。

    【例子】

    宇文所安先生的《迷楼》就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的代表作,更细分的话,应该是属于比较诗学的范畴。在《迷楼》中作者表面上,是在讨论一个古老的话题——中西诗歌中的欲望问题,实际上,作者从那些很常见或者不常见的诗作中,敏锐地发现了新的问题,从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属于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中西诗作之中,发现了动人的联系。通过未必有历史联系的文本比较对读,他创造出一种新的阅读经验和研究结构,从而实现了古今中西诗学和文化的真正对话。引诱与推拒,希望与失望,暴露与掩盖,替代与逃避,妥协与失败,诗歌中对于欲望的各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千门万户,反复曲折,犹如一座迷楼,让人目迷五色,迷离恍惚,迷失津渡,迷途忘返。作者以引导读者游览这座迷楼来组织全书的结构,他带着我们巡历中外古今诗学之回廊,从《伊利亚特》、《陌上桑》到白居易、苏东坡、里尔克、聂鲁达,从《庄子》、《礼记》到康德、尼采,逶迤走来移步换景。《迷楼》不仅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比较诗学论著,也是一部见解独特的诗歌理论。

    【出处】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文学--百度百科

    什么叫做比较文学-豆瓣

    比较文学专业学什么?-知乎

    《迷楼》宇文所安-三联出版社

    【其他】

    坦白讲,比较文学还是让我再次想起了查理·芒格的利用多(元)学科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原来自己竟然一直是那个拿着铁锤的人),原来这个世界上的套路,真的是越往上,越趋于同一。这也更说明了元认知(元学科)的重要性,利用元认知学习的必要性。


    人名卡

    【人名】

    安伯托·艾柯 (Italian: [umˈbɛrto ˈɛːko]; 5 January 1932 – 19 February 2016)

    【印象】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 ),1932年1月5日出生于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身兼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多种身份。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知识极为渊博。《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其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艾柯的世界辽阔而又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研究者将其粗略分为8大类52种,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而艾柯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在多个世界间轻松游走的能力、还有那不保守也不过激的精神。正是这种能力和精神,使他既感兴趣于最经院主义的托马斯·阿奎那,也热衷于最现代主义的詹姆斯·乔伊斯;既强调阐释的力量,又担心过度阐释的危害;既能使作品成为行销全球、印数千万的畅销书,也能吸引研究者为之写出数以千计的论文和专著。

    【例子】

    1964年,艾柯发表了论著《启示录派与综合派》(Apocalyptic and Integrated Intellectual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ories of Mass Culture,1964),自觉尝试使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媒体文化问题,这标志着他已经站在了意大利学术界的前沿。此前,他已经在都灵、米兰、佛罗伦萨等地的大学讲授美学。
    到1968年,艾柯出版了《不存在的结构》(The Absent Structure),这是他数年研究建筑符号学的成就,也是他第一部纯学术化的符号学著作,奠定了他在符号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进入70年代,艾柯的成就进一步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1971年,他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符号学讲席;1974年他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符号学会议,担任学会秘书长;1975年发表符号学权威论著《符号学原理》(A Theory of Semiotics,1975,英文版本在1976年出版),并成为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讲座的终身教授;1979年用英文在美国出版了论文集《读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Reader: 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1979)。此外,艾柯还在美国西北大学(1972)、耶鲁大学(1977)、哥伦比亚大学(1978)等著名院校授课,以符号学家声名远扬。
    迄今则已经翻译成35种文字,销售了1600万册的《玫瑰之名》使艾柯蜚声世界,跻身于第一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列。同时引发了一场20世纪末期的“阐释大战”。由于艾柯此前就关注“开放的作品”、“读者的角色”等等问题,对阐释学颇有心得,加之一直关心研究者对自己作品的分析,所以他不断站出来澄清、挑战或是回应,于是有了《<;玫瑰之名>;备忘录》(Reflections on the Name of the Rose,1984)、《诠释的界限》(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1990)等专著。最著名的事件是,1990年剑桥大学丹纳讲座(Tanner Lectures)就阐释学问题邀请艾柯和著名学者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try)、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以及克利斯蒂娜·布鲁克-罗斯(Christine Brooke-Rose)展开辩论,最后结集为《诠释与过度诠释》(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在1992年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出处】

    Umberto Eco-Wikipedia

    安伯托·艾柯-百度百科

    反常识卡

    【反常识】

    • 我对精确的探索,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把次要事件简化为抽象模式,再根据这个抽象模式进行运算,证明定理;另一方面是文字所做的努力,旨在尽可能精确的表现事物可触可摸的方面。

    • 我的写作总要面对两条分叉的道路,他们呼应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一条道路伸入由没有实体的理性构成的精神空间,你可在其中追踪各条汇合的线索、各种投射、各种抽象形式、力矢量。另一条道路穿过一个布满物体的空间,试图通过在纸上填满字句来创造那个空间的文字对等物,其中涉及最小心谨慎的努力,要使写下的呼应没写下的,呼应一切可说和不可说的。这是两条通向那永远完全无法达到的精确的道路,前者无法完全达到精确是因为“自然的”语言永远倾向于说的比形式化的语言更多——自然的语言总是包含一定数量的噪音,影响信息的实质——后者无法完全达到精确则是因为在表现我们周围的世界之密度和延续性时,语言便显得有缺陷和破碎,相对于经验的总和而言永远说得不够。

    【印象】

    我猜想此处卡尔维诺在写作时要面对的这两条分叉道路,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去面对的道路和选择。作为写作待入门的一枚小白,这些经典越读越能够感觉到写作其实是深不可测的“坑”,同时也越读——中毒越深——越停不下来的节奏。我个人理解卡尔维诺所说的第一条道路类似于《道德经》中的道,世俗的普世智慧,抽象的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甚至是神秘的玄学,当然更包括所有目前人类未知的“未知的一切”。而第二条道路则对应于我们这个世界现存的、已知的、可描述的具象的一切即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一切存在物。而这两条道路上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无限性,而这似乎也回应了卡尔维诺对无限与模糊所带给他的美学享受。

    另外作者在下文中提到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从做功课——描写一头长颈鹿或描写星空——开始,努力写满这些练习,并从中整理出了《帕洛马尔》。或许这才是最值得我这个小白学习模仿的,最具可操作性的行动。就像日记,我们可以从处理一些知识方面的小问题,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着手。甚至是仔细体会、揣摩使用沉默和词语时的快意和沮丧。我想每一位作家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练习,也必定是从这样的练习开始。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尤其对我们这些小白们。

    【出处】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林出版社 黄灿然 译

    技巧卡

    电影创作中会运用到闪回和闪进的手法。而我们在小说创作中也可以利用闪回和闪进的手法,除了借此交代更多的信息,也能增加故事的时空错乱感,从而带来一种魔幻般的不真实。更有利于用卡片写作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设计情节。

    行动卡

    • 在读小说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完全可能会用自己在观看时的每一种经验,和每一个发现来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过去和将来,但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是为所有人而创作的,我们不能在里面只自顾自的寻找自己的事迹和感受。

    • 站在模范读者的角度,采用元认知读书法和读书笔记卡片的方法重新阅读自己以前读过的部分经典的书籍,尤其要做好读书卡片。

    • 从现在开始尽量培养自己多个身份。

    • 观看让-雅克·阿诺导演,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同名电影《玫瑰之名》

    金句卡

    波尼M合唱团,一摊污迹,尼克松的阴影:在生活中一如在文学中,我们的航行要靠细节的星辰指引。我们用细节去聚焦,去固定一个印象,去回忆。我们搁浅在细节上。

    仿写1

    电影《万乐之城》,一盒过期的纯牛奶,父亲的眼神:在生活中一如在写作中,我们的航行要靠细节的星辰指引。我们用细节去聚焦,去固定一个印象,去回忆。我们搁浅在细节上。

    仿写2

    一张 术语卡,一张 反常识卡,一张 人名卡:在写作中一如在阅读中,我们的航行要靠卡片的星辰指引。我们用卡片去聚焦,用卡片去固定一个形象,去回记忆。我们搁浅在卡片上。

    任意卡

    看完埃科的百科介绍,我还是再次想起了查理芒格,以及阳老在其工作谈中写道的:

    在年轻时,你需要尽量培养自己多个身份。这样,你在某个身份上获得的压力,最终会通过其它身份对冲掉。
    而阳老师自己就同时拥有认知科学家、作家、公司董事长、藏书者等多个不同身份,这些身份的社会评价体系相对独立,于是工作压力得以缓解。

    【共鸣卡】时至今日,我们可曾找到了那个我们总想在书页里,电影荧幕里,或者马拉松赛道上找到的故事?我期待着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在一本不期而遇的书里,也许,邂逅在一部久违的老电影中,也可能是奔跑在未来道路的某个瞬间。那一刻,我成了自己生命故事的书写者与体验者,然而生活是残酷的,对你对我都一样,还好,我们还有书书,电影,马拉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卡片——从书籍的江河到知识的溪流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pv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