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卡片是什么
去年因为L先生公众号,接触到了知识卡片这个概念。
知识卡片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把每天学到的新知识,不论是书、文章还是课程,都记录下来,做成一张张「卡片」。
通过这种方式,把知识进行外化,转变成「显性知识」。
所谓卡片学习法,就是通过制作只包含一个知识点的一张张卡片,来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是我最初的理解。
二、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
今年开始持续写作,深感自己输入的匮乏——一方面是量不够多,另一方面是质不够高。因此,在经过无数次拖延后,“每天一张知识卡片”终于提上了我的日程。
三、我的实践
我已经坚持制作知识卡片两月有余,而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机,是因为前几天对自己的卡片法的一个升级。
阶段一:L先生说、费曼技巧
一开始,我的卡片法是参考L先生说两篇关于知识卡片的文章。按照自己的需求,我设计了如下模板:
模板V1.png
流程
运用费曼技巧(明确目的——收集资料——复述——回顾——强化),我给自己设定的卡片学习流程如下:
0.看资料(文章/书籍......)
1.确立目标:明确知识点,想要写什么知识卡片
2.整理资料:看相关资料,整理笔记 (信息和思考的初步)
3.复述:完成知识卡片(自己复述)
4.回顾反思:定期回顾卡片(添加提醒)
5.强化训练:整合卡片
问题
但实践中发生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以下三点:
1.我只执行了0-3步,最后两步形同虚设
2.第3步执行不到位,经常直接摘抄原文
3.积累的知识单一化,总是选择整理自己阅读中觉得新奇的知识
就这样执行了两个月左右,我接触到了阳志平的卡片学习法,让我卡片学习有了新的认知。
阶段二:阳志平
阳志平老师的卡片学习法,让我从更高层次去认识卡片学习法的意义,而不仅仅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输出工具。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将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让外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所得。
1.知识分为卡片-文章-项目三个层级,这解决了我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回顾和整合卡片
之前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卡片层级,只想到通过卡片整合成卡片。积累了很多卡片也不知道怎么使用(单纯回顾对我来说很难坚持)。看到这三个层级,让我意识到可以将卡片组合拼接成更高层级,变成文章。
2.区分原始数据和演绎数据这个理念,让我意识到了我之前的模板的缺陷导致难以坚持复述
我之前设计的模板只有信息和思考,缺少了原文/引用这一模块。我因自己的复述不足以阐释原文本意,为了保持信息的准确性,总因原文的表达总是优于自己而忍不住直接引用原文。
因此,这次更新模板,我增加了一个引用模块。信息模板完全变成了自己的复述,即使不准确,也可以在以后回顾的时候看到原文,从而不影响理解。
3.将卡片分类,有意识积累(创造)不同类型的知识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将卡片分成不同类型让我更有意识地去积累不同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除了以上三点,这次更新带给我最大的认知改变是:制作卡片,要追溯知识的源头,要对知识点做足够深入的探索。
一个例子
就以今天的卡片为例,梳理下我现在是如何制作卡片的:
0.读文章并做笔记
今天读了《人生模式》第十八章:冷读热读。因为读的是纸质书,所以笔记很随意,仅标出我认为的重点。
1.选择主题
《冷读热读》其实是讲一种读书的方法的:根据书的质量来选择读书方法。这个理念很寻常,但是其中的几条技巧让我很受启发,因此我打算制作一张关于冷读和热读的行动卡,在印象笔记中新建一张卡片,写下这张卡的基本信息。
2.整理笔记
这一步就是整理阅读的笔记,确定引用部分
笔记.png
引用.png
3.复述与思考
这一步就是复述原文,以及写下自己衍生的思考内容
复述和思考
4.写下行动/反馈
这一步是写因为学习此知识给自己(即将)带来的改变
行动/反馈
经过以上步骤,一张知识卡片就基本制作完毕了。
完整卡片
后续对卡片的回顾和整理,我仍然处于摸索状态,等有实践之后再整理成文章。
相关阅读
1.《学了很多知识,没多久就忘光了,怎么办?》L先生说
2.《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分享一套简洁高效的方法》L先生说
3.《跨年答疑(3):卡片十二问》阳志平
4.《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阳志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