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是新网师《故事中的育人智慧》的第五节课。李老师今天给我们讲课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的育人智慧》,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公开课的一些故事,总共有七个,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第七个公开课的故事。
第七个公开课的内容是《山中访友》。他一说这节课的名称我就有点奇怪,因为《山中访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怎么跑到初中去了呢?可能是版本不一样吧,李老师说他上这种大型的公开课,因为负责老师把课题弄错了,他准备的是另外一篇课文,可是学生却没有拿到那篇课文,李老师接着和学生谈话,问他们上到哪儿了,学生说上完了第一单元,接下来是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有三篇课文,一篇课文是《春》,一篇课文是《济南的冬天》,还有一篇是《山中访友》。李老师觉得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都是经典的课文,学生一定会选这其中的一篇,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选《山中访友》。李老师当时的心情肯定是紧张的,因为这篇课文他自己都没有读过,但是那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学生都说要学这篇课文,不学也说不过去,所以理性告诉他只能上这篇课文,那么怎么上呢?只能先师生一起合作学习,先自习课文起,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老师也在这段时间快速熟悉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内容,然后来一场真实的语文课堂学习。
李老师就是李老师,不得不佩服他,如果是我们,不要说在大型的公开课上,就是平时的课堂,我们也会紧张,因为上别人班的课真得不容易。就这样,学生现场自学,老师现场备课。然后李老师就这样和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学习这篇课文,抓住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说,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篇课文以拟人手法为主。李老师和学生探讨了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好处。慢慢地引导学生得出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不得不说李老师很聪明,很有能力,在这么大的场合下,依然沉着冷静。
回想到自己上公开课的情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上课随意性很强,不喜欢提前准备,每一次上练兵课,同事给我的评价都是说我的语言比较随意,其实这点我也发现了,因为我备课就是备课,至于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我总是不喜欢提前准备,我认为课堂是生成的课堂,一切都是未知的,学生会回答什么问题,这些预设性的东西很难预设。不仅学校的公开课是这样,就连比赛课,我也是这样。很多老师会把比赛课上很多遍,学生回答什么,老师的接话语了然于心,但是我在这方面就是做不到,不过我这样有坏处也有好处,当我和学生融为一体的时候。当我进入了那种情境的时候,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自然,一看就知道是节朴实的课。上课嘛,就是要发现问题,正如李老师说的那样“宁肯上一节没有获奖的改革课,也不要上一节四平八稳、无懈可击的获奖课。”我们的课要真实,不要作秀。但我这样上课也有坏处,给别人的感觉有点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在时间的把控上,把握得不准,总是拖堂。
昨天听李老师讲述他的公开课的故事,受益匪浅,尤其是最后的几句话。李老师说他的普通话不标准,语速也快,他风趣地说,现在的普通话比他年轻时好了很多,自认为是字正腔圆,这是他的短板,他想改但是改不了,这是天生的。可是这些缺点并不影响他当特级教师。李老师鼓励我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将自己的长处尽量发挥出来,学生就会喜欢我们,我们的一点弱点不会受到影响!
总之,教师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人格魅力,要有真才实学,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教师能力强了,学生自然就能被吸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