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是第一步,就是最基本的阅读和记忆,甚至于死记硬背也无不可。学而不厌,表面意为学习而不厌烦,但扩展开来应该是学习不能有局限性,必须广泛学习,要求有广度,同时在擅长领域要重点挖掘,力求有深度。至于诲人不倦,孔子所指并非单纯的教学之法,实为学习之法!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的重点不是诲人,不是单纯的教导,重点在于“不倦”,是要不疲倦和不藏私地教导他人或者说分享知识,而不是把“诲人”当作一种敷衍草草了事,只有真诚的分享出自己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大的反馈与收益,让自己对知识学问掌握得更加透彻和牢固。因此可见,听讲和阅读只能获得少量的知识,不过十之一二,而且并不牢固,因为大部分所学会逐渐遗忘消失。只有经过复习之后,才能牢固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但也不过十之二三,不用便不能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不能举一反三。可若是用教导或交流的方式把所学和所复习的知识说出来,那么获得的知识不仅多,九成甚至满十成都有可能,而且非常牢固。孔子教学,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学生经过努力却未得到正确知识的时候,不去引导学生;不到学生已经达到瓶颈处明明想说出来却差一点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学生。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了。颜回也说过一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作为诲人者,经历并引导听讲者从无到有的学习感悟过程,相当于重温了一遍自己学习的经历,那么其中过程或是曾经坎坷或是曾经疑惑的地方再感悟一次或许也能收获不菲,而听讲者或疑惑或坎坷的地方,也能加深诲人者自我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循循善诱听讲者完成整个思维过程的经历,其本身便是对诲人者综合知识能力的最大考验。因此可以说,讲授并非只是说话这种单一行为,而是复杂连续的挖掘记忆、强化知识、诱发思考等一系列行为活动。然而不得不说一个问题,按部就班开展学习、复习与讲授三步学习法,不但最耗费时间,实行起来也颇为困难,人才有高下,悟性和能力并不是说人人都是一样的,并不是说人人都需要真正做到学到了也能讲通了,有时候有些人只需要学到甚至于不需要精专就够了,故而此法适合精英教育,适合重点技能知识教育,适合按需要专科培育人才,而不适合广泛普及知识及大众教育。(《儒道至圣》感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