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一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觉悲戚。于是上网搜了一些评论,有人同情,有人愤怒,有人惋惜,有人从文学的修辞的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事件的角度来解读,有人痛斥性侵者的暴行和社会的冷漠,有人指摘被施暴者的软弱和相和而歌……看到这么多不同切点的解读,也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给人带来了思考,有它存在的价值。
读的过程中,几次抑制不住想哭,为思琪所受到的痛苦。然而又愤恨,为什么不起而反抗,为什么要与施暴者狼狈为奸,还要尝试爱上?!思琪遭受的是一种施暴,伊纹遭受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施暴,他们两人像极了,痛苦却又沉湎其中。只是伊纹毕竟是成年人,而且运气也好,碰到了毛毛先生得以救赎,而思琪由于年龄尚小,更难解脱,走向疯癫。
我很能理解有些读者“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为什么第一次被诱骗,第二次还要去找他?为什么自知痛苦,还要保持那么长的关系?为什么遭受不公,还要细致,甚至用精巧雕琢的语言来描绘整个过程?
我愤恨。然而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办?
首先,思琪或者说奕含是一个出生在条件相当不错的家庭的女孩子。她聪明伶俐、相貌姣好、敏感、单纯、热爱甚至迷恋文学艺术,还有缺乏性教育。我觉得她在遭遇性侵之前应该朦朦胧胧从文学作品里读到过爱情相关情节,这些经验我们都有过。第一次遭遇,很暴力,她怀疑过,但还是幻想为爱情。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没有任何经验的女孩子来说,如果是我,我可能很难比她做的更好。
其次,书中还有林奕含采访视频中,我们都可以看成,她是个相当热爱文学艺术,并且有一定修养的女孩子。她认为,一个能背诵《长恨歌》的人,怎么可能是恶魔?因此她选择相信李国华。如果我这样热爱文学,这样迷恋文学,我能比她看的更清楚吗?我们知道,张爱玲都犯过这样的错,我们如何能指摘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我也想起一件事,我的一个姐姐曾经谈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工于书法印刻,作诗水平尚佳,我曾经问过她:“你们为什么在一起?”她回答:“我觉得一个爱好诗文艺术的人不可能坏到哪里去。”事实证明,那年春节,该男生回老家之后就与她人结婚,并告知我姐是家人所逼,他也没有办法。我也爱好文学、书法等艺术,但是我比较幸运,没有遇到这样的人,而且也没有如此沉迷。假若,我也像他们一样信仰艺术,信仰艺术家、文学家,当我遭遇这类伪善的文学家艺术家,恐怕也很难逃脱这样的命运。
再次,你不知道一个突然的变故对人的打击有多大,是那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痛苦。我读高中的时候,在校外租住一段时间,因为租住的地方没有厕所,每次都到附近学校的操场去上厕所。有次晚上10点左右,我上完厕所回来路上,突然感觉有些异样,我回过头去,正看见一个穿着白T恤的身影向我扑过来,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想像教科书上面电影里面那样喊“救命!”可是我失语了,那一刻我什么也喊不出来。万幸当时有几个路人一边大声讲话一遍路过,吓跑了这个身影。我跌跌撞撞爬起来,满身是泥,告诉房东说我差点遭遇不测,请帮我找一找坏人。但是徒劳。第二天我搬去和同学一起住,再也不敢一人夜行。我想思琪和奕含在遭受第一次的时候大概也和我当时的失语一样吧。喊也喊不出,说也说不出,最后都压在自己心底。
想到这些,我更能理解她了。也明白了她写这本书是积攒了多大的勇气。虽然她发出了叩问,我们依然能看到,她对文学的笃信和热爱,在她的能力条件下,她把修辞造句、段落结构都做到了她所能做到的极致。她把她所遭受的,失语的一切,用文字呈现出来。面对质疑、面对可能遭受的谩骂,面对家长、丈夫、社会的压力,她毫无隐瞒地托盘而出。也隐隐约约地寄托着希望。
我明白了她。逝者安息。愿人间少些痛苦,你没有白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