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作品。
开始是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知道这本书的,一度想读。不料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就顺手拿了回来。
往返于纽约和伦敦之间、持续20年的一封封书信,被装订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温情的故事。
沿途坐落着鳞次栉比的书店、出版社,加上邻近的柯芬园剧院区、艳名远播的苏活区、餐饮林立的唐人街,查令十字街一直以来都是伦敦人的文娱重镇。1949年10月5日,街上一家叫做马克斯与科恩古书店收到了一封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一封信,求购一批古书,并列出了详细的清单,落款为海莲·汉芙。
书店的弗兰克·德尔先生例行公事般地找到了部分古书,并礼貌地回信寄上。汉芙小姐很满意,之后又求购了几次书,也和店家逐渐熟络起来。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汉芙小姐随信把火腿与鸡蛋寄到了书店,分给店员们吃。店员们很是感动,都想一睹这位心地善良的女孩的芳颜。大家纷纷地给她回信,表示诚挚的感谢,有的也附上了自己的礼物。
海莲求购的订单都是弗兰克一手处理,所以两人最是熟悉。书信来来往往,除了订购信息外,聊的多是一些家常。弗兰克渐渐地知道了,汉芙小姐是一个作家,住在破烂的房子里,积蓄大多用来买书与交房租。弗兰克夫妇也诚挚地希望,汉芙小姐有机会能来伦敦,与大家见一面。因为收入并不多,所以海莲只能把查令十字街当成一种理想。
一恍二十年过去了,丘吉尔获得连任,女王也换了新人,书店的职员有的辞职,有的去了非洲,连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世,但大家热盼的汉芙小姐却迟迟没有来。书信还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汉芙小姐没有多少积蓄可以跨洋远游,查令十字街已经成了她的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1969年1月8日,海莲收到一封来自书店的信,寄信人却变成了秘书。她告诉海莲,德尔先生已经在上上个礼拜过世了。
有书评说,人生中总是有那么多遗憾,总是有很多人近在咫尺,却擦肩而过。我倒觉得,结果固然不圆满,但对于海莲与书店,就这20年的光景来说,已经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守望与寄托,是否遇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海莲是一个率真、直爽又心地善良的姑娘,在信中虽屡次埋怨书店给她寄的书不好,却还是给书店寄去食物和礼物,让大洋彼岸的人,在萧索时期也能感受到远方的惦念。就像《解忧杂货店》中的浪矢老人一样,足不出户,就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身在此处,心却在彼岸。
既然寸步不离,就能向你们买到既干净又漂亮的书,我干吗要跑到十七大街去买那些又脏又丑的?——从我从头的地方,伦敦可近太多啦!
海莲很可爱,书店寄来的书大多用其他古书的内页当包装纸,寄得多了,这些内页可以拼凑成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她会把这些包书纸也一并看完,并叫弗兰克下次用剩下的残页来包装。
下回要寄书来时,拿第512页和513页来包书怎么样?这样我才能晓得最后是哪一边打赢了,还有那到底是哪一场战役。
而书店的人们,比如弗兰克,又都是很淳朴的人。他们待人彬彬有礼,做事一丝不苟,受了海莲的恩惠,总是挂在心上。每个人都想给海莲写信,甚至瞒着老板偷偷联系到她,寄去自己的一份心意,无论是布丁配方还是手工桌布;每个人也都希望她可以来伦敦,与大家共进晚餐,让查令十字街更添活力。
这样的人们通过书信往来长达20年,看起来也并非不可思议,无非是一个温暖的人找到了一群同样散发热量的人,在一起交织成了一张横跨大西洋的充满温情的网。尽管彼此不见,却在守护着同一份感动与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