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烽火荆州十年

烽火荆州十年

作者: 药卿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01:54 被阅读0次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赤壁之后的周瑜和前期相比,简直就是判若两人。从赤壁开始,周瑜就谋划着打南郡,伐益州,马不停蹄的忙活。但是赤壁之前的周瑜,七八年时间就在东吴静养,除了打了个黄祖,动也不动。按理说从刘表手中夺得荆州的难度,应该远远小于从曹操手中夺取。但是那么多年周瑜就在刘表边上待着,碰都不碰他一下。原因就是时机未到。

    过早和刘表动手,不仅会消弱自身的实力,搞不好还弄个两败俱伤。而且过早动手会令曹操警觉,如果曹操真把东吴当做同级别的对手,严肃对待的话,东吴就真的木有一点儿胜算了。周瑜在赤壁之前很刻意的保持了一种低调的状态,不仅瞒过了曹操,连自己主攻都瞒过了。孙权在赤壁之前到处向人咨询战还是降的问题,问了一圈,连诸葛亮都咨询到了,都还没想起他来。最后还是鲁肃忍不住了,提醒他把周公瑾招回来问问,孙权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人。

    由此可见周瑜童鞋是很会隐忍的,时机未到的时候他不会贸然出手。但是一旦准备出手,就势在必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用来形容他还是很形象的。时机永远都是留给那些已经做好准备的人的。一辈子都在抱怨没有机会的人,致死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由此推断入川肯定是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的决定,不可能是简简单单拍脑门拍出来的。这么个人他一旦决定了做什么事情,LZ就相信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周瑜入川的可行性分析

    把上面LZ那一大通八卦都看完了的筒子们,其实应该已经可以自己分析到结果了。LZ这里就简单的8几句完事儿。

    周瑜入川本身是没有什么风险的,只是个时间问题,刘备用了一年,LZ给他三年应该够用了。LZ推翻前面的意见,准备一年以后再出兵。LZ现在认为出兵越快越好,最好在半年之内。

    先分析一下周瑜入川的客观条件(和日后刘皇叔入川作比较):

    1)刘璋昏庸无能。不论对周瑜还是对刘备来说,这点都是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2)张鲁一直都在汉中和刘璋作对,也没有差别。

    3)东吴的实力和兵力胜过刘备很多,而且又都是刚刚参加过赤壁和南郡一役的精兵。

    4)周瑜个人的军事才干远胜刘备。

    5)周瑜手下的将领有:程普,黄盖,吕蒙,甘宁,凌统,相比关张赵虽然略有不如,但也差不太多。

    6)法正,张松献计,LZ估计应该也会献给周瑜。张松本来就是个四处卖主求荣的投机小人,先找曹操当靠山,然后在刘备得了荆州之后又改投刘备。法正原为益州牧刘璋属下,未受重用,与孟达、张松友善。张松因私结于刘备,就极力拉法正入伙。张松借击张鲁为由,劝刘璋请刘备入川,并力荐法正出使荆州。“正辞让,不得已而往”。但他一经与刘备相结识后,深感刘备之“雄略”,远胜刘璋,遂与张松“密谋协规,愿共戴奉”。按照这个分析,周瑜也挺“雄略”的,名气又大,脾气又好,模样也不讨厌,如果肯折节相交张松,法正的话,搞定的可能性也是挺大的。

    7)四川多山路,不便于驰骋,“北兵”的特殊优势少了不少。东吴一向缺乏马匹骑兵,江东战士也多以步兵为主,入川倒是受不了太大影响。

    8)刘备的最大优势就是:哀兵必胜,上下齐心,势在必得。比较这点周瑜和他也差不多,仔细分析了一下权瑜的关系之后,感觉孙权对周瑜还是非常非常信任的。

    9)如果周瑜去取西川还有个麻烦就是刘备在公安,应该不会太老实,乖乖的等着周瑜回来。这就要看周瑜入川以后的走势了,如果周瑜一帆风顺的能够把西川轻松搞定,刘备就只能自认倒霉,该干嘛干嘛去了。一旦周瑜遇到大麻烦,或者曹操南下孙权抵挡不住的话,刘备的机会就来了。

    周瑜入川的风险其实不在自己,而在东吴:孙权是不是能搞的定?周瑜在赤壁自后对曹操的判断就是,他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所以入川要越快越好。曹操大败之后马上就有能力继续打硬仗(如马超)肯定是周瑜所没有想到的,但这也不算是错误,毕竟曹操也是个大大的异数,也是独此一份的。

    但是即便是曹操还有能力打硬仗,周瑜入川也会令曹操很为难的,他给曹操出一个大难题:管,还是不管。如果管,怎么管?曹操在赤壁之后基本上已经拟定国策:休养生息,不准备打大仗。如果周瑜入川曹操不管的话,就是眼睁睁的看着他做大了。如果曹操管的话,又有两种可能:1)打张鲁,占汉中,与周瑜决战于益州。2)打东吴,或者荆州,攻其必救。这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

    1)的优点:张鲁比孙权好打,而且曹操比周瑜更加威名远扬,一旦两军相遇于蜀中,刘璋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更大。

    1)的缺点:打张鲁需要的是速度,曹操必须立即出兵。一旦周瑜已经入川,再打张鲁就困难重重了,有可能和对抗刘备是同一个结果。而且周瑜的军事才干远胜刘备,周瑜对益州的执着也和刘备不相上下。一旦两军相遇,曹操未必能够占到便宜。

    2)的优点:东吴或者荆州一旦有危险,周瑜必须回师去救,这样还可以玩一个孙膑围魏救赵的时候玩儿过的半路伏击神马的,打个漂亮的伏击战。

    2)的缺点:东吴已经赢过一次,有经验了,再也不会像当年那样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了。从孙权在周瑜死后的状态来看,权主攻进攻别人虽然不行,但是防守还是守得住的,防御战打得很给力的说。一旦打东吴,攻而不克,就会是个大麻烦。损耗自身国力不说,周瑜在益州可就真的做大了。

    曹操如果想管的话,两种可能都可以,这就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了。但是不论是那种方案,丞相都必须做好打硬仗的心里准备:周瑜对益州是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思的,孙权守护东吴和荆州更加会性命相拼。这两个地方都不好打,而且一旦决定打一方,就自然放弃了另一方,需要好好权衡利弊。如果想两边都打,那结果肯定是输定了。

    丞相如果决心要打,就要恢复到前期那种杀伐果断的状态里面,高手过招打的已经不再是方法和手段,更多的是心态:谁更有自信和决心。不论周瑜还是孙权都是此种高手,马超远远不能和他们相比。如果丞相还是像后期那样三心二意,抱着骚扰一番的心态去的话,肯定是要无功而返了。

    6.5.

    权肃——人生若只如初见,却道故人心易变

    关于鲁肃的战略LZ前面其实也8过不少,这里只是再补充一部分。“借荆州”这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LZ在本篇文章结束的时候还会有一段小评论。LZ在这只还想多818鲁肃本人。LZ个人虽然对鲁肃的战略方针不很感冒,却也没有说它肯定就是错的,LZ只是认为它过于保守而已。

    LZ对鲁肃主要的批评其实并不是保守,而是他:心存侥幸。不论什么高明独特的战略思想,但凡存了个侥幸心理,终究要落于下乘。

    LZ举个例子,蒋中正童鞋直到最后关头,还依然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最终对GD宣战。为了得到美国人的支持,他可是煞费苦心,外交,政治,军事所有能用上的手段,无所不用,但最后还是落空了。他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不论交情多么好的盟友,相互之间也只可以利用,不可以依赖。

    鲁肃没有想要依赖刘备,但是他寄希望于刘备能够吸引曹操的注意力,拖住曹操再次南下的步伐。结果居然正好相反:曹操一次刘备都没有碰他,整天在东吴这边晃来晃去。

    鲁肃个人的人生悲剧就在于看错人了。其实说他看错人了也不太正确,他看的还是很准确的,但是他没有看到人性中变化的一面。虽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的性格上终究也是有变数的:如果曹操永远都是那个战神一般的曹操,如果刘备永远都是那个屡战屡败的刘备,如果孙权永远都是那个曹操一来就需要考虑是否投降的孙权,那么他借荆州给刘备,无疑是周瑜死后的最佳选择了。郁闷的是鲁子敬差不多把所有人都看走眼了:曹操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曹操,刘备飞出了鸡窝立马变成了凤凰,而权主攻的才干在周瑜死后简直就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没了依靠,只能自己干)。当曹操再次来犯的时候(第一次濡须口战役),孙权那份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就已经隐隐有帝王风范了。

    鲁肃最最看走眼的就是自家的主攻孙权,这也是他最大的人生悲剧。在东吴一众君臣里面,鲁肃应该是最不看好孙权的才干的一个,他的“榻上策”就说得很明白:有扬州,荆州足矣,然后可以称帝了。鲁肃出主意“借荆州”给刘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孙权搞不定,而且他认为自己也搞不定,还不如干脆借给别人。换了主攻是曹操,鲁肃无论如何都不会出这么个主意。

    这也不能都怪鲁肃,其实连孙权的亲哥哥孙策都不看好孙权能有什么大的作为,认为他只能够保守江东,做一个土皇帝而已。东吴人众里面最看好孙权的人还是周瑜,他认为孙权可能不会进攻别人,但是防守应该没问题。所以他才会提出入川的方案,把那么重大的责任放在孙权肩上。(权主攻日后对周瑜的思念愈旧弥深,至死不忘,和这一点也是大有关系的)。

    孙权在借出荆州之后马上就后悔了,孙权的后悔和不甘心,肯定是鲁肃之前所没有想到的。权主攻是个很奇怪的一个人,才干虽然不高,志向却还不小。他自己那么一个胆小的人,却喜欢开拓型人才,他一生最喜爱的两个人:一个周瑜,一个吕蒙,全都是开拓性的鹰派人物,可惜都不长命。

    鲁肃本来是极得孙权宠信的心腹,在此之前孙权对他的重视程度仅在周瑜之下,还在张昭程普吕蒙之上,周瑜死后鲁肃更加成为了朝中第一人。但是再看鲁肃“借荆州”以后的情形就不一样了,自从孙权开始后悔以后,鲁肃就已经不再属于东吴核心决策层了,他也再没有被受过重用。LZ前面提示过,东吴中期的两次重大战事,一次是濡须口会战,虽然最终没有打起来,但是事先不可能知道;另一次是孙权攻打合肥。两次重大会战都没有鲁肃参加,但是两次都有吕蒙参加,修建濡须口也是在吕蒙的建议下实施的。鲁肃一直就驻守着陆口,和关二爷一起混日子。其实当刘备入川以后,驻守陆口的任务就已经没有那么紧迫了。

    7.

    第二次荆州争夺战——从关羽北伐襄樊,到吕蒙白衣渡江

    上次我们说到,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半年,刘备成功占领了汉中,将曹操的势力赶回到了关中,然后开了一个大大的Praty,自称汉中王。这个时候的刘备达到了他的人生顶峰,占据了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按照“隆中对”给他既定下来的,以荆州和益州为基础的战略根据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从刘备“借荆州”以来(公元210年),一直到公元219年刘备称王,荆州都处于一个和平时期,除了湘水之约这一个小小冲突以外,没有重大变故。在此期间别的地方都在打打闹闹,但是这里一直都处于关二爷的管制之下,稳如泰山。这一和平景象就在刘备称王之后,马上有了一个急转而下的变化:还在同年,关羽就令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令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率军离开荆州北伐曹魏,攻打驻守樊城的守将曹仁。

    7.1.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818关二爷的脾气

    在开始八卦打仗之前,有必要先818关羽童鞋的脾气,以及他在这一段荆州和平期期间,和他的邻居东吴君臣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多多少少左右了日后东吴对魏和蜀战略取向。

    先说说关二爷的脾气,LZ前面提到在刘备汉中拜将的时候,“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馀皆进位有差”。关羽听到了黄忠居然和自己齐名很不服气,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还是被费诗劝解了一番才罢。

    远在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关二爷就曾经为了马超来降的事情询问过诸葛亮,问他马超这个人的才干可以和谁相比“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知道他脾气大,就回答他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马超文武双全,雄烈过人是人间英雄,属于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之流,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但是还比不上阁下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关二爷“省书大悦,以示宾客。”(LZ:关二爷还真能被人忽悠,孔明先生也真会忽悠人)。

    当初,鲁肃驻守陆口的时候,曾经劝孙权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曹操应该安抚关羽,与其同仇敌忾“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LZ:新三里面鲁肃的一番“连刘抗曹”以及“连曹抗刘”的辨证是主编自己给加的,历史上的鲁肃木有提出过如此“纵横辩证”的理论)。

    这时候孙权为了结好关二爷,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竟被关羽骂了回来“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关于这段历史只有《关羽传》里面有记载,东吴方面没有陈述,那句很有名的“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虽然是罗贯中的杜撰,但也不太离谱,按照历史上的关二爷的性格分析,他很有可能会这么骂人。

    历史上的关二爷的确脾气不小,骄傲得都已经开始惹人讨厌了。新三里面的关羽虽然不很符合演义中的形象,倒是更加符合历史原型。

    7.2.

    关羽北伐襄樊之——水淹七军

    上回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下半年,关羽令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令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率军离开荆州北伐曹魏,攻打驻守樊城的守将曹仁。三国志中有关关羽北伐的记载,不论从整体来看,还是看它的细节描写都挺奇怪的,疑点重重。LZ后面还会详细滴818这些个疑点们。

    先把这些个疑问放下暂且不提,开始8关羽攻打樊城的过程。关羽围攻樊城的驻军曹仁,曹操派左将军于禁和立义将军庞德等七军赶来救助。然后就是关二爷此生最为光辉灿烂的一次战绩:水淹七军。“水淹七军”的战绩虽然辉煌的,但是关二爷赢得过程却是有些莫名其妙,而且还颇具戏剧性的,挺值得818。

    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驻扎在樊城北面。到了八月份,下起了大雨“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汉水泛滥,平地里涨了数丈,把于禁等七军全部淹没了“于禁等七军皆没”。和演义中描述的有出入的是,史书中记载的“水淹七军”是天降大雨所至,并不是关羽决堰放洪的缘故。

    这时候于禁和其他诸将“登高避水”,关羽趁机“乘大船就攻之”,于禁等人无可奈何投降了关羽。唯独庞特童鞋“在堤上,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坚决抵抗。“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关羽攻击的更加激烈,等到箭用光了,短兵相接,庞德“战益怒,气愈壮”。然而“而水浸盛,吏士尽降”庞德孤身无助,没办法“乘小船欲还仁营”,结果路途中船翻了,弓也没了,“独抱船覆水中”,被关羽擒获。

    LZ评论:虽然水淹七军不是关羽刻意所为,但是作为驻扎樊城襄阳那么多年的守将曹仁童鞋,难道就不知道八月份容易下雨发洪水吗?还让于禁等人屯兵于城北低洼地带,岂不是没脑子吗?所以他也要为水淹七军失利负一些责任滴。关二爷北伐樊城都带着船去,就说明他已经做好了发洪水的准备,很有些先见之明。

    庞德被擒获后,“立而不跪”,关羽对他说:你哥哥就在汉中,我想提拔你做将军,为何不早早投降?庞德大骂关羽:“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LZ:口才,气概都很不错地说),关羽最后斩杀了庞德,曹操听说后痛哭流涕滴说:“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把庞德的两个儿子都封为列侯。

    于禁童鞋投降后被关羽遣送到了公安关押,等到关羽被孙权截杀后又落入了孙权的手中。直至曹丕称帝,孙权称藩的时候,才把于禁送回魏国。此时曹丕见到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宽慰了他一番,把他“拜为安远将军”。日后曹丕准备让于禁出使东吴的时候,令他走之前去参拜一下曹操的高陵。此时曹丕早已命人将“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画在了高陵房屋之内,于禁见到后惭愧悔恨,发病而亡,“惭恚发病薨”。

    LZ评论:丕殿啊,您比权主攻还不厚道啊!!!!太不厚道了!好歹人家也是元老级人物,为你家也立过汗马功劳,何必呢?难怪后人们喜欢把那些个不厚道的事情往你身上安。于禁童鞋可不是新三里演的那样没用哈,也是曹操手下数得上号的一员猛将,只可怜他的一世英名啊,也付之流水了。在《三国志》中,因陈寿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写道:“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他们也号称“魏五子”或“五子良将”。

    LZ前面说过,此番关羽出兵北伐疑点众多,现在可以拿来818了。

    1)LZ的第一个疑问:LZ一直都很想搞明白:关羽这次出兵北伐是私自做主呢,还是得到了刘备的授意?一来LZ找不到任何刘备有令他出兵的指令,二来LZ也看不到刘备对他此番出兵有制止的意思,三来LZ更加没有找到蜀国与其配合的战略性动作。既没有命令,也不制止,更不配合,这个兵出得很是莫名其妙啊?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就是说:首先要等待时机“天下有变”,然后有一位上将从荆州出发北伐,刘备自己带领益州人马出秦川攻打关中,然后就“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这次关羽北伐不论如何不符合“隆中对”的计划。一来LZ没有看到有神马时机,二来刘备貌似也没有出兵益州攻打关中的意思,没有益州方面的战略性配合,关羽怎么敢擅自出兵?这个仗打得太奇怪了,关羽和刘备二人的举措实在令LZ大惑不解,哪位砖家知道内情的请给解释一下吧。

    不知道是不是和蜀国不设史官有关系,其中很多蜀国当时的意图都不明了,它的战略规划和实际情况互相矛盾,不合逻辑,只可惜后人永远无从得知缘由了。

    2)LZ的第二个疑问:“七军”到底有谁?按照《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引胡三省注,应该有“太祖征荆州,以(赵)俨领章陵太守,徙都护军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盖以襄阳重镇,故特留重兵以守之。”

    按照这个说法,曹操手下的名将们如张辽,张郃,李典等人全部都出动了,规格很高的说。襄阳是许昌门户,一旦襄阳失守曹操就必须考虑迁都了,所以曹操如此重视它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为神马没有一点儿有关其他人的记录捏?

    而且《于禁传》里记载不仅有“于禁等七军皆没”,而且还有“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也就是说于禁等七军不仅全都被淹了,而且也全部都投降了(还是只有于禁一个人投降了?其他人干啥去了?)。但是按照《张辽传》中的描写:“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那么张辽根本就没有参加此项战役。而且其他人如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日后也都好好的在魏国当官,没见到有投降的记录啊?那么这个所谓的“七军”是上述的“七军”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这个“七军”到底都有谁呢?

    3)LZ的第三个疑点,为什么天降大雨导致的洪水,只淹没了于禁的军队,而关羽自己的军队却毫发无损?据LZ考察,于禁和庞德应该驻扎在樊城北十里之地的罾口川(今赵家桥)、鏖战岗、余家岗到团山铺一带。这一带是由于汉江改道而形成的低洼地区。但是即便是他们这两个驻扎在樊城北部的军队被淹也就罢了,为什么其他“五军”也都被淹没了呢?难道“七军”全部都驻扎在樊城北部,曹仁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这段历史被陈寿童鞋记录得挺莫名其妙的,他这样写,我们也就只能这样看了。后人们再也没办法知道具体详情,只能靠猜了。

    7.3.

    关羽北伐襄樊之——樊城守卫战

    上回说到了在公元219年下半年,关羽童鞋领兵北伐,八月份趁天降大雨,汉水泛滥在樊城城北水淹七军,将于禁等一干人等生擒活捉,唯独庞德童鞋誓死不降被杀。

    这回还接着说,时间还是同一年,没完呢。关羽水淹七军之后乘胜追击,急攻樊城。此时的樊城城墙因雨水太多,“往往崩坏”(LZ:三国时期的城墙看来还是以土坯茅草外加砖瓦筑磊的居多哈。樊城如此之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城墙都会因为大雨而损坏,应该不是完全的砖瓦墙。哪位专家考证一下吧!)。

    这时候樊城城内人心大乱,大家都很害怕劝曹仁赶快跑吧:“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此时汝南太守满庞挺身而出说:“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水灾年年有,很快就会退去。如今听说关羽已经派别将去了郏下,自许昌以南全部都人心惶惶。关羽之所以不敢北上,就是因为怕您截杀他的后路。如果您现在跑了,那么洪河以南,都不再是我们的了,所以您还是老老实实呆着吧)。LZ小注:满庞也是个厉害人物,第三次孙权北伐合肥就是栽在他手上的。但是请不要问LZ,一个汝南太守在樊城干啥哈。

    曹仁认为很有道理,“乃沉白马与军人盟誓,同心固守”(LZ:这才是一个统帅的风采,新三里面吕布仗着自己有赤兔马,不顾将士们死活的将军,是木有人肯跟他的)。当时城中只有驻军数千人,关羽乘着船继续攻打樊城(洪水够大的)“立围数重,外内断绝”。关羽同时派人围攻襄阳的驻军吕常,“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降于羽”。

    7.4.

    权蒙论徐,荆二州——图霸中原,还是固守江东

    同年十月份,在樊城岌岌可危的时候,陆浑民孙狼造反,附庸关羽何其遥相呼应。一时间关羽威名大盛“威震华夏”。曹操亲临洛阳,和大臣们商量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建议他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LZ:司马懿童鞋看得很准滴说:孙,刘二家的联盟看上去亲密,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孙权看刘备不爽不是一天两天了,如今刘备得志如此,孙权肯定更加生气。可以叫人去江南拜访孙权,许诺给他割地称藩“割江南以封权”,撺掇着他在背后攻击关羽,如此一来樊城之围可解了。

    曹操一听,哎呀这是个好主意啊。江南神马的本来就是孙权的,只是他本来是写了降书顺表的人,如今不过就是再把这个名分还给他而已,于己一点儿损害都没有。

    早在关羽北伐之前,吕蒙就曾经极力建议孙权出兵夺取荆州,他提出的方案:夺取荆州后,可以令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吕蒙自己占据最前沿北据襄阳,这样就不怕曹操过来了。而且他说:刘备君臣狡诈反复,不可依赖,如今他们不向东发展,是因为您圣明,和我(吕蒙)尚在的缘故。有朝一日等他们真的强大了,岂不是晚了?(LZ吐槽:吕蒙童鞋真敢吹大气儿啊,白帝城是川蜀门户,襄阳是许昌门户,这都是些神马地方!他想要把人家的门户全部都抢过来,居然还不是为了图谋天下,而只是为了更好的防守,实在是太木有出息了。更何况一方是曹操,一方是刘备,在三国期间想要攻打一方就要和另一方保持友好关系才好。他的方案居然是两个都要得罪,如果不是心里真的没谱的话,就是吹大话了。)

    等到关羽真的出征离开荆州以后,孙权又一次权询问他:“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

    吕蒙这时候回答他说:如今曹操远在河北,主力全部都屯兵于幽、冀二州,还没来得及顾上东面。徐州的守军不值一提,去了肯定可以攻克。但是徐州的地势平坦,适合北方“骁骑所骋”,如今就算您现在夺去了徐州,日后曹操肯定会来和我们相争。即便屯兵七八万人,也未必是曹操的对手,还不如盯死了关羽,夺取荆州,这样对我们来说更容易防守“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孙权同意了。(LZ继续吐槽:看来吕子明不是心里没谱,他就是在吹牛皮,哼。)

    吕蒙上书说:关羽北伐留下来很多人驻守荆州,是因为怕我(吕蒙)突袭他的后方。趁我平日里多病,可以以治病为名假意返回建业,关羽听说,“必撤备兵,尽赴襄阳”。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大军悄悄滴渡江“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孙权依计行事。

    吕蒙回建业的途中路过芜湖,遇到了定威校尉陆逊。陆逊问他:如今阁下和关羽接壤,如何可以走开?吕蒙忽悠他说:“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又说:关羽本来就盛气凌人,又逢此大功,肯定会意骄志逸。他只顾着北伐,不曾防备于我,再听到您生病的消息,就更加不与防备了,如果我们出其不意突袭他,可以拿下荆州。吕蒙继续忽悠他说:关羽很勇猛,又长期占据荆州,恩信大行。如今他“胆势益盛,未易图也”,就赶快溜走了。

    等到吕蒙回到建业,孙权问他谁可以代替他的时候,吕蒙极力推荐陆逊,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孙权听从了吕蒙的推荐,“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

    陆逊到了陆口以后,为了麻痹关羽还写信给他“称其功美,深自谦抑”,关羽看了以后更加大意,完全不把他放在心上,撤走了荆州的驻兵北赴樊城。

    看到时机已到,陆逊报告说可以开始了。再加上关羽得了于禁的若干兵马以后,粮食不够吃了,就擅自开取了东吴的官仓米。孙权就以此为借口,准备派“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征讨关羽。一接到这道命令,吕子明童鞋就不高兴了:如果您认为孙皎行,您就派他;如果您认为我行就派我。当初您派“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虽然军中一应事务全都由周瑜做主,但是程普自持老将,而且名义上又都是同级官员,结果“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孙权这才恍然大悟,感谢他说:那就派你为大督,让孙皎做后备队即可。

    7.5.

    权蒙——第二番荆州争夺战的战略意义

    在继续八卦白衣渡江之前,LZ先对这一段权蒙的对话进行一番小评。前面那面那位木剑星空童鞋对此已经发表过一篇评论,LZ在这里也来818。

    权蒙此番讨论的内容虽然是应该夺取荆州,还是夺取徐州,但是它却映射到当时东吴君臣的一个核心的战略方向:想要染指天下,还是固守江东!

    即便是在周瑜死后,东吴依然有两次继续扩张的机会,其中一次就是现在,另一次是在夷陵大战之后。就这三次机会的风险和难度评估,LZ会在夷陵大战之后做出一番总评价。

    LZ前面提到过,孙权这辈子最喜爱的两个人,一个是周瑜,一个是吕蒙,两个全都是鹰派。这点从侧面也反映到孙权虽然才干“战不足”,但志向却是不小。权主攻不肯简简单单只做一个接手父兄基业的“富二代”,他还是很希望此生能够有一些自己的建树。所以在扩张领土的问题上,孙权心里是非常支持他们的。

    孙权本人的问题就在于,他是一个性格,志向和才干都太过于矛盾的人。单单分析他头两次北伐合肥就可以看出:第一次失败于胆略不够,不敢和敌军主力直接交手;第二次失败于决心不够,想当年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孙权第二次率十万大军北伐合肥,才打了十天就撤兵了。他缺乏那种势在必得的决心和殊死一战的勇气。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孙权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却没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很明晰的战略目标。以上种种矛盾导致了孙权虽然心里非常支持鹰派扩张领土,但是又会做出“借荆州”这种非常鸽派的决定,然后后悔不迭。

    回到权蒙的话题,如果说历史上的孙权也有一个“知心的人”的话,那么这个人无疑就是吕蒙。相比权瑜这一对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是极品的CP组合,权蒙这对CP虽然还不是极品,在三国里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最佳组合之一了,很可惜被新三给拆了个干干净净。周瑜的资质太高,他的才分,眼光,韬略和胆识,都令孙权只能努力地跟上他的脚步。权蒙的关系和权瑜相比虽然没有它那么辉煌耀眼,但却更加和谐友爱。吕蒙是孙权真正同心同德的“知心伙伴”,他们两个才干相当,志同道合,从眼光胆略来看都属于同一级别。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夺取荆州,还是夺取徐州。孙权直到如今还没有整明白周瑜当初为什么放着偌大的荆南四郡不顾,下死力气攻打一个小小的南郡,周瑜是为了要谋夺东吴日后最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益州。如果不想入川,单单夺取南郡的地盘是没有用的。

    如今想要攻打徐州的意义也是一样的:徐州是位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相比荆州,徐州更加是一个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夺取了徐州(暂定肯定可以攻得下来),而不准备继续图谋中原的话,单单夺取一个徐州对于东吴来说,不仅无用,反而有害。正如吕蒙所言,东吴必须派重兵驻守徐州,因为曹操日后缓过劲来肯定想把徐州夺回,而东吴又未必就真的能够守得住。所以东吴一旦准备攻打徐州,就不可以再给曹操以喘息的机会,要打就必须要打死,起码也要打个半死不活才行。夺取了徐州之后,东吴必须继续挥师中原,与刘备联盟谋夺另外青、兖二州,把曹操的势力起码赶到黄河以北,或者甚至消灭它。这样一来三国一强两弱的状况就会被彻底打破,三家将会从新划分国界,变成势均力敌。

    攻打徐州的优势

    当时的时机看上去很好,按照吕蒙的话讲:如今曹操远在河北,主力全部都屯兵于幽、冀二州,还没来得及顾上东面。“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LZ:看来曹操自从“借荆州”之后就把孙权看死了,东边根本不设重要防线了)。

    如果东吴北伐会给曹操出一个大大的难题:曹操的主力已经屯兵西部,准备对抗刘备。如果东吴来犯,必须调遣兵马向东抵御东吴的进攻。这一来一回的时间不说,如果刘备趁曹军大部队行军的时候,突然出兵益州,曹操将会陷入来自东吴,刘备,关羽三向受敌的一个非常非常被动的局面。这个方案一旦成功实施,把曹操的势力赶往黄河以北的机会大大滴存在,这样东吴就会终于从割据一方的局面脱颖而出,参与到逐鹿中原的争夺战中去。

    如果东吴趁此时机北伐的话,不仅可以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而且由于刘备方面还没有做好出兵益州的准备,东吴更加可以先下手为强,趁天下大乱的时机为自己更多的占据一些有利的地盘,为了日后的格局定调打下伏笔。

    攻打徐州的风险

    攻打徐州不仅有优势,同样也有很大的风险存在。首先东吴必须确定打徐州肯定能够打得下来,如果参照东吴数次攻打就位于家门口的合肥的战绩,LZ对此持保留意见,大家可以对照地图看看徐州离着东吴有多么远。孙策死后的东吴,只有在周瑜的手上能够靠着打硬仗来攻城掠地,此番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靠的都只是偷袭的手段。所以不论徐州的守军有多么少,不论曹操东部的防线有多么差劲,东吴成功夺取徐州的可能性,LZ也只给他五成胜算。相比之下东吴成功偷袭荆州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百。

    第二点就是如果东吴决定了夺取徐州,就必须放弃荆州。如今已经有了三国的雏形,东吴必须联合一方共同对付另一方。按照孙权的想法,还想着两个都要得罪,先打徐州再打荆州,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为了一个不一定能到手的徐州,放弃唾手可得的荆州,是需要最高决策者有胆量承担风险的,但是不论孙权还是吕蒙,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

    第三点即便是东吴成功地夺取了徐州,也准备挥师中原,也要做好和曹操打硬仗的准备。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刘备,刘备自从入川之后数年来一直都征战不停,手下的精兵勇将们更加比东吴多不知道多少。如果刘备出兵益州,加上关羽出兵荆州,他们的攻势会非常强大,东吴和他们相比能够占到多少便宜,不能知晓。一旦自己这方面受挫,而刘备军团得胜的话,对于东吴的结果有可能会是个灭顶之灾。

    LZ的结论:夺取徐州对于东吴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从曹操手中夺取黄河南部地区的一部分,把天下继续三分,令大家实力相当。如果仗打得特别好还可以继续挥师北上消灭曹操,和刘备二分天下。对于东吴最坏的结果就是,一旦北伐失利,自己这方就会变成最小最弱的一个,很快就会被别人吞并。而如果夺取荆州的话东吴则稳当老二,曹操还是老大,把刘备打回老三(LZ猜测:孙权当时也没想到刘备日后会有那么大反应,有关这个LZ以后再8)。

    如果说周瑜是一个有些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主义者的话,吕蒙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实主义者:饭要一口一口吃,地盘要一个一个占,一个地方不仅要攻得下来,也还要守得住才行。吕蒙非常清楚地知道:啥东东是自己搞得定的,啥东东是搞不定的。就凭着自己和孙权俩人,图谋天下神马的就表想了,但是以东吴为根据地,夺取荆州,尽长江之所及,稳稳滴当个老二还是木有问题滴。按照实际情况来看荆州当时是座空城,唾手可得。而且孙权对“借荆州”事件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恶气难出的郁闷,外加上关二爷又是那么滴惹人讨厌,于情于理东吴都会攻打荆州的。

    吕蒙奇袭荆州而不攻打徐州,这个战略方案看起来虽然保守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东吴当时的国力和人才储备来看,LZ感觉不是完全不靠谱的东西,更说不上是大错特错。LZ引用一句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袁崇焕的十六字名言:

    “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

    世上能够做到第一句的人很多很多,夷陵之后的三国后期,三个国家几十年相互胶着不下的状态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阐释:任凭谁都打不过去了。而能够做到第二句话的人极少极少,这就是一个高手,和一个高高手的区别。天才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但是一个人只能当人才,当不了天才也不能算作是错误吧?

    7.7.

    白衣渡江

    回说到还是公元219年东吴君臣在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最终决定放弃攻打徐州,而是趁关羽大军不在的机会,夺取荆州。为此孙权命吕蒙为统帅,令他带兵出征,这就是著名的白衣渡江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本身其实挺简单的,但是和之前前后后的若干个疑点相结合起来,还是有不少可以八卦的东东。吕蒙首先是回到了浔阳做准备工作,这个木有疑问。

    LZ小注:早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就把江夏郡分置出了蕲春郡,领寻阳隶荆州。十四年(209),孙权命吕蒙为寻阳令,也就是说吕蒙在浔阳呆过一段时间,对于他的地理位置是很熟悉的。(南朝史料以前的浔阳都被写作是寻阳:“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有关这段故事的具体地理位置和出发点,史料中和演义里有不少冲突,也因为前面的xiyun_cn 童鞋对此有过一番评论:“至于长沙,如果是从岳阳出发的,沿长江走水路的话,距离比江夏还近一半。据说岳阳楼就是鲁肃的点将台,看看地图就知道鲁肃眼光的毒辣!”

    也就是说,按史料记载吕蒙是从浔阳(湖北黄梅)出发的,而演义中的这个白衣渡江的出发点则变成了岳阳(湖南长沙),因为演义中的江夏那时候还不属于东吴。这个到底是咋回事儿捏,LZ有必要仔细调查一下。

    LZ把xiyun_cn童鞋提供的地图放大一下看看哈。按照这份地图来看,如果从浔阳(湖北黄梅)出发的话,那么吕蒙需要从今天的黄梅出发(九江以北,大概位置应该在地图上“扬州”的州字左下方,临近紫色边界线的蕲春郡附近),如此看来这个距离可是不短哈。如果是从岳阳出发的话,距离确实是短了些,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在南郡境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操作,这样做的话风险不小。但是如果当时的南郡几乎就是空的,所有主力都屯聚在江陵的话,那么这样做也未必不可以。

    烽火荆州十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烽火荆州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v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