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王爷满地走,各自为政,见死不救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王爷满地走,各自为政,见死不救

作者: 岩岩说史 | 来源:发表于2024-03-28 14:10 被阅读0次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王爷满地走,各自为政,见死不救。谭绍光是个例外,他以太平天国大业为重,着眼全局,不顾个人利益与得失,是纯粹的将领。

太平天国为何灭亡?一言难尽,洪秀全滥封诸侯,人数2700余人,且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以致缺乏统一指挥,见死不救,被清军各个击破。

1857年,林启荣两次血书向石达开求助,被泼了一盆冷水。此时,胡林翼率湘军主力围攻九江,石达开驻扎安庆,近在咫尺,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林启荣败亡。

1860年,安庆之战开始,洪秀全多方调兵,效果不大。安庆是陈玉成领地,他很卖力,林绍璋、李秀成、黄文金都是保存实力,没有下决心帮忙。

陈玉成在安庆血战湘军,除了杨辅清卖力冲杀,全力支持英王,其余诸侯都是很冷漠,做做样子而已。

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除了陈坤书象征性出兵(半路返回),其余诸侯王都不管陈玉成死活。无论湘军、清军如何围攻庐州,他们都不出兵,比安庆之战还消极。

1862年,江浙争夺战开始,诸侯王大多坚守领地,缺乏配合。例如,常熟之战结束后,淮军围攻苏州,陈炳文回到封地杭州,而不去救援苏州。

苏州之战,李秀成亲自书信陈坤书、黄子隆,他们也不来帮忙。其中,陈坤书在常州,黄子隆在无锡,距离苏州很近,却很冷漠。

1864年,李秀成被俘虏,在自述书中提到太平天国灭亡“十大原因”。洪秀全滥封诸侯,导致军事统一指挥体系崩溃,彼此自顾“一亩三分地”,败坏了局势。

黄文英自述则说,封王2700余人,两广出来的都封王,堪称是王爷满地走,但质量堪忧,问题很大。

谭绍光,广西“老兄弟”,是一位纯粹的将领,没有私心杂念。谭绍光封地在湖州,是富得流油的膏腴之地,与苏州并列,史称“苏湖熟,天下熟”。

1862年攻取湖州之后,谭绍光从未镇守湖州,也不经营这块基地,而是服从李秀成命令,东征西讨,与淮军、楚军、洋枪队、英法联军厮杀。

苏州,太平天国苏福省大本营,战略地位仅次于南京,是太平军、清军争夺的焦点。

李秀成三次进攻上海,前敌主帅都是谭绍光。苏州保卫战期间,湖州多次遭到楚军、常捷军、定胜军,以及英法联军攻击,但谭绍光都没有去救援。

湖州,谭绍光的基地,但他以大局为重,坚守苏州,毫不动摇。此时,江浙地区的诸侯王,都不愿救援苏州,李秀成也调不动他们,人心涣散。

1863年11月,苏州危在旦夕,郜永宽等8大将领叛变,投靠清朝。谭绍光明知大势已去,却依然坚守到底,还尽量争取郜永宽等人回心转意,结果死于议事会上。

如果谭绍光有私心,跟陈炳文、陈坤书、黄子隆、廖发寿等诸侯一样,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会死在苏州。再则,谭绍光跟戈登关系很好,如果愿意主动投降,也能换取一条活路,衣食无忧。

谭绍光值得敬佩,他格局远大,与其他诸侯王形成鲜明对比。之所以如此,与谭绍光出身关系很大,谭绍光是“童子军”出来,忠诚度、意志力,都是一流。

陈玉成、谭绍光、范汝增,都是一类人,宁死不降,即便可以活下来。再则,他们都很讲义气,乐于帮助朋友。忠王李秀成遇到困难,陈玉成有求必应,且全力以赴。英王陈玉成遇到挫折,李秀成就未必做得到。

因此,谭绍光形象很好,在影视剧中,他迎娶第一位女状元傅善祥。此前,傅善祥是杨秀清夫人,却欣赏少年谭绍光,天京事变后,两人结为秦晋之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王爷满地走,各自为政,见死不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vu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