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有哲学先圣柏拉图执教的Akademia,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学院”。在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等,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虽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过重要的贡献,但都不是今天我们所隶属的“大学”的直接来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学不是来源于古典时代,而是来源于中世纪末。在公元第十一世纪,“大学”最亲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Bologna出现。今天,University of Bologna还在那儿开着呢,有将近六万学生,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会议时不时地在那儿举行,就是大家对这位“爷爷大学”高度敬意的表示。
在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种制度,在法国和英国先后出现,诞生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然后近代大学体制逐步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中欧,以及欧洲人的殖民地美国等地方。
大学从它在近代初期一出现直到今天,无论是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还是不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都对大学“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机构,没有停止过探讨和争论,这就是我所说的大学的“理念”,那个关于大学的ideal。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现代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在西方对于这个问题回应的主导思想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稍后时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概括的,是英国的教会学者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Newman)。
他在1854年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时写的一本书《大学的理念》,堪称是有关这个题目的最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所以说,直到十九世纪初,关于大学的理念,主流是强调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
到了工业革命的全盛期,也就是到了从手工操作机器的阶段进入复杂的重化工业阶段的时候,关于大学的理念,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这个潮流是由德国思想界引导的。德国当时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国务活动家洪堡(Wilhelm von Humbolt),他强有力地争辩说,现代社会里大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从事教育,它还同时必须从事研究。
他所憧憬的那种“精英大学”(Universitas litterarum)应该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来给学生提供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换句话说,大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它的同样重要的功能是创造知识。
在现代历史上,在这个领域里,洪堡是喊得最响亮的一位改革家。根据他的理念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学,因此而骄傲地宣称,它是“所有现代大学之母”(the Mother ofall modern universities)。当年,蔡元培先生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回到了中国。大家不要忘记,当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他同时也是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