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之美》学习群有几位同学发了他们的学后感,我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们的四问学习法第二个想其实都是听,也就是我看到了什么。
举个例子,我看到一条鱼跳出水面,我想到水面泛起了涟漪,我想到水面上随波飘荡的树叶……这些其实都是看到。
什么是想呢?我想到了“春江流水鳜鱼肥”,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想。
四问学习法的第二问想特别难,主要是难在自己无知,因为一个人学不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好像我们看到一条鱼,于是我们就会想如何蒸着吃,如何煮着吃,如何炸着吃,如何一鱼多吃,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吃法,我们就想不到。鱼是一个碎片,但是如何做这是一个模式,模式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比如,家里有老人,煮点鱼汤更健康营养,更利于老人吸收,所以买两条适合煮汤的鲫鱼或者黄鸭叫回去做鱼汤。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变和用了。
所以,四问学习法的本质,是一个从碎片到模式再到碎片的过程,比如,我看到了水煮鱼,所以我想到了水煮这一种烹饪的方法,那我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来水煮肉片呢?水煮羊肉呢?我决定拿水煮肉片试一下,这就是学习的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
当然,上面我举得例子都是近距离的想,是最低层次的想,我看到水煮鱼,我想到烤鱼,由烤鱼想到烤这种烹饪方式,这就是更远一点的想了。
比如,今天同学对老师的观察,让我直接我想起了倾听的两种模式:站在自我立场的倾听和站在对方立场的倾听。从这里我发现自己一般还是以自我倾听为主,所以以后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倾听。更进一步的想,就是我的反思,反思有三层,事件,行动,系统结构,我的反思是在哪一层呢?如何才能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反思去呢?
实际上,要进去更深层次的反思,就需要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又必须是建立在掌握足够多的观察模式的基础之上的。还是以前的那个小例子:观察一个物体,需要尺子,杯子和杆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