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朗读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通过为幼儿朗读,幼儿可以记忆父母的声音,还可以感知和储存词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语言的发展。
胎教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母亲在怀孕时,会选择播放音乐和诗词朗诵,或者自己朗读的形式进行胎教。研究也证明,胎教对婴儿的确产生了影响。在《朗读手册》一书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可靠的研究结果。婴儿可以从不同母亲的朗读中,更喜欢听出生前母亲一直朗读的那段故事。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孕妇在产前前个月开始读书给胎儿听,婴儿听到新的故事,心跳会加速;听到熟悉的故事时,心跳会变缓。研究结果还显示,婴儿的哭声就像他们父母一样带着“口音”,模仿了他们在子宫里的最后三个月听到的语调。可见,胎教时父母选择为孩子朗读,是最好的胎教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母亲的爱的表达,还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为孩子朗读,是对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给正常孩子朗读,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那么,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会有效吗?当我还没有读完时,我也十分好奇,心想朗读的力量不会如此神奇。但是读了两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的故事,除了惊讶,就是惊喜,惊讶的是朗读真的不可小看,惊喜的是犹如发现了教育的良方妙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用了。书中列举的卡索拉3岁时,医生诊断她是“心智及身体生长迟缓”,并建议父母把她送到特殊的收容机构去。但是她的父母拒绝了父母的建议,取而代之的做法是每天朗读14本书给她听。在她5岁大时,心理学家发现她的智能发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而且社交适应能力良好。如果说卡索尔仅是个案,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珍妮弗的成功,就充分证明了朗读的神奇。珍妮弗的父母也坚持每天至少读10本书,在她4岁的时候接受智商测验时,她的智商高达111。
就连存在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朗读中可以克服障碍,吸收书中的智慧,汲取文字的力量,产生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实现了常人眼中的不可能。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正常的孩子能够尽早聆听朗读,而且持之以恒,会出现怎样的可喜局面了!我想那个时候,教育一定不会出现矛盾和伤害,师生也好,亲子也罢,一定都会觉得教育生活是美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