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到三十列传中,名家很多,但印象最深的却是张耳、陈馀两个人,他们从“生死之交”到“反目成仇”的相处过程,让人不胜唏嘘。这是一场人性的大考验,真实地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张耳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在其少年时期曾经做过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陈馀是其同乡,虽有着年龄差距,但因为相同的人生经历(都是靠着个人魅力迎娶了富家女,理想变得更加丰满,终成魏国名士。)二人惺惺相惜,关系十分亲密,成为“刎颈之交”。
魏国被秦灭了之后,张耳与陈馀依然心念故国,四处活动。秦廷就发布高额悬赏,抓捕他们,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好在张耳平时人缘不错,二人最终得以逃脱,开始了亡命天涯。应该说,此时二人的友情算的上是铁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耳与陈馀抓住机会,前往投奔,并得到了陈胜的重用,让他们和自己的心腹武臣一起去赵国故地,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最终,张耳与陈余不负使命,帮助武臣拿下了赵国全境。可是,陈胜却开始听信谗言,猜忌功臣。张耳与陈馀就建议武臣自己称王,不然,以他功高盖主的身份,回到陈胜那里,必有灾祸。于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被部下李良所杀;张耳、陈余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不仅得以逃生,更是趁机成功收服了武臣的故旧部将,然后拥立赵国王族后人赵歇为王,彻底掌握了赵国之地。张耳与陈馀一路风雨,相互扶持,至此已达人生巅峰。
可惜的是很多朋友能“共苦”却无法“同甘”,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抛物线也开始下沉跌落。当张耳和赵王歇被秦军围困在了巨鹿之地时,陈馀,也收拢了几万人马,驻扎离巨鹿的北部地区。张耳数次派人通知陈馀来救自己,可是,陈馀却明白,自己这几万军队,根本就不是数十万秦军的对手,于是一直推脱不前。张耳怒斥陈馀见死不救,
陈馀确有自己的见解:“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馀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不过,后来陈馀还是派遣了五千人马给张黡、陈泽,让他们去救张耳,结果正如陈馀所言,五千人全军覆没。最后得益于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才解了巨鹿之围。但是,有了这次的“生死考验”,张耳和陈馀的友谊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
二人之间少了信任,多了猜忌,张耳斥责陈馀不肯救赵,并怀疑张黡、陈泽之死是陈馀所为。陈馀一气之下就解下自己的兵符印信,要让给张耳,以表示自己的“清白”。谁料想张耳竟顺水推舟,接下了兵符,将陈馀的五万人马收编了。这对“生死之交”彻底决裂,遂成为不共戴天之仇人。
后来,楚汉争雄,张耳投靠刘邦,刘邦想要陈馀归降自己,陈馀却说道:只要杀了张耳,我就归降!可见两人的怨念之深!
在生死抉择中,陈馀的犹豫不决已显示出他内心的脆弱;在兵权相让时,张耳的当仁不让已让他的贪婪展露无遗。这才是人性的弱点,很多时候,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古今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