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讲述地是中国的乡土社会。我们现在的现代社会和那时中国的乡土社会不同,是经历过社会变迁的。中国的乡土社会与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乡土社会有着浓厚的乡土性。乡土性,是指中国人离不开土地。古代五千年来,中国人以种地为生,中国人的骨子里就好像有一片土地,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试试这片土地如何,适不适合种地。其实,这个现象现在也有,我们生活的小区中,总有人会在自家门前的放一个大大的花盆,种种小菜。中国,人多地少,所以往往一片土地以村庄为单位共同利用它的资源。但也正是因为中国人脑子里的土地,和种地生活可以自给自足这样的小农生活,导致了中国的乡土社会缺乏与别地的交流,生活有着孤立与间隔,一个人可能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离开过同一个地方。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乡土社会的性质,是一个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个礼俗社会。
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从社会性质上看,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这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稳定的特征。稳定是指乡土社会的人,生于斯,死于斯,乡土社会不会变迁,而是一直在一个地方生根发芽。正是因为它的稳定性,人与人熟悉,人与环境熟悉,人气与人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信任,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因为环境的不变,后人也可以用且可以不断的流传下去,就变成了社会的知识。礼治,是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礼就是社会从古至今一直在用的传统、行为规范,让所有人都认可的行为,当然这个传统必须可以有效地处理生活问题。乡土社会有了这个传统,自然就不用法治体系了。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和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不同,每个人不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这个环境下有用的传统,在别的环境不一定适用,此时,就需要法治了。法治是指以法律来判断一切行为的标准,用法治是因为没有统一的传统、行为规范。
从思想上来看,乡土社会用的是礼治思想,讲究的是一个无讼的社会。因为在一个礼治社会中,每个人都熟悉这里的传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每个人都能做到修身、克己,是没有讼的必要的。现代的法治社会有法律,但是也要有人去用法。如果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会有许多弊病。比如说,一个人做了坏事,而被人打了,在礼治社会中,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缺理,会有羞耻心,不会因为被打而去打官司。而在法治社会中,打人者是有罪的,那个做了坏事而被打的人知道这条法律。就会嚣张起来,打起了官司。
从对文字的应用上看,乡土社会中,文字并不是必要的,因为乡村里每一个人都土生土长与此,生于斯,死于斯,他们对周围的人熟悉,他们对这里的环境熟悉,他们的成长经历也相似,所以他们生处于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他们之间的交流,用几个动作,表情和话语就可以相互理解,有时再用几样东西表示几个象征意义,这样,就算隔着距离交流也不是问题。因此,文字对于面对面的他们而言并不重要,而且,如果文字的使用语法不正确,让人理解错误,那这就是在添乱。但是,这也不是意味着乡村就不需要文字,因为社会在发展,总会变得要和外界人交流,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也就是现代社会,所以文字也是要下乡的。我们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定相同,生活经历也不一定相似,且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与人交流,并不需要面对面,此时文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要想与人良好的交流,就必须要懂文字。所以,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文字十分重要。
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两者的格局就不同。乡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重视交情,关系,就像是石头投入水中引起的波纹,一圈圈向外推,中心是自己,越靠近中心的表示关系越好,圈纹越大的表示自己实力越强,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圈子里。西方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重视的是权利,如一捆捆柴火,一个人只能在一个圈子里,一个圈子就是一个集体。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西方社会是以集体为单位的。西方社会有统一的标准,于公于私是确定的,而乡土社会是一个能收能放的社会,没有确定的圈子间的界线。在这样的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的,如为家而牺牲国,于家而言是公的,于国而言则是私,这就是因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圈子的大小可以收放,所以没有那种“为一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的观念。西方社会则有这个观念,现代社会也有,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一个圈子是定死的,只能为这个圈子而活。这两个格局的道德判断也不同,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标准,因为其以“己”为中心,一切普遍的标准不会发生作用,在判断时 一定要清楚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再用与这层关系相适应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的人是相同的,即一个国家的人是用相同的道德标准衡量的。
中国的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对家庭的观点也不同,中国的家庭是延续的,不只包括生育这个功能,事业也包含其中,这与差序格局有关。且往往是家族性的事业,从祖父母传到父母,再传到子女,再传到孙子孙女,这样一直延绵。西方社会的家庭则只有生育这个功能。生,是指将子女生下来;育,是指将子女抚育长大。生育的意义中国和西方是相同的,但是子女长大成年后,按西方社会来说,子女就不属于这个家庭了,他们要离开这个家,独立生活。且西方的家庭与事业无关,家庭是一个社群,事业则是另一个社群,他们互相独立,互不相干。
对于权力的性质,这本书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本书提出了四个不同的权力的性质,分别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从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中国古代的皇权是一种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的循环。所谓无为,就是在养民,因为穷,横暴权力得益少,同意权力就开始起了作用,无为政治就开始了。随后,因为无为政治,百姓变得富有起来,此时,皇帝就会变得有了野心,想要打仗扩大领土或者变得腐败,横暴权力就开始了,百姓又变得贫穷了。此时,就会有人开始造反,就推到了这个皇权,开始了下一个皇权,有接着开始了无为政治。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长老权力的社会,它用民主的同意权力和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来描述他都是不准确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人人都熟知其传统,且按传统行动的礼治社会,有一些隐形的传统就是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形成,每个人都必须强制执行它,这包括了民主,也包括不民主。乡土社会是通过教化来传递文化传统的,有着机重的长幼划分。儒家思想中,要尊敬长辈,长辈是传授后辈知识的人,它有着教化的权力。因此,用民主、不民主来描述乡土社会不完整,用长辈教化来描述相比较为可行有依据,乡土社会是长老统治的。
时势权力是在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中国的乡土社会,它有着稳定的特点,但随时间的远去,其中还是有一点点的变化的,只是速度很慢。乡土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以孝为先,长辈的话是不可违背的,就是“无违”。在长老教化的文化传递下,变化很少出现,社会发展自然就慢了。但乡土社会发展慢归慢,其环境也是在变化的,环境变化了,其一些传统文化自然就发生了改变,想要文化变化而同时长老权力又健在,就出现了“注释”,对传承的文化进行注释,加入新的,取其无用的意思,时间一长,传统就名实分离了。当然,这是发生在社会稳定,变化缓慢的前提下的。如果,环境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一下子都不适用了,此时就必须要一些领头的人去发现,探索,去了解别族文化,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发扬就成功了,这就是时势权力,那些领头的人就是时势英雄,时势造英雄。
《乡土中国》这本书,向我们详细的解析了什么是乡土社会,让我们了解了以前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权力,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内容,让我们知道了现代社会,西方社会与乡土社会的不同,向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面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