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富兰克林自传》,发现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真的是与旁人有特别之处。
1求学的经历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他有十七个兄弟姐妹,他的母亲是继室,他是他父亲最小的儿子,出生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他底下还有两个妹妹。
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的人,给到他的个人资源可不是很丰富,要想存活下来,而且还要成长得更好的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且看富兰克林是怎样在夹缝中向阳生长的吧。
我们现在都提倡个人自由,孩子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决定,不愿意父母安排,可是小小的富兰克林也是一样的被列入父亲的规划之中的。
他的几个哥都当了学徒,干着不同的行当,他父亲有意把他这第十个儿子当作什一税奉送给教会当差,所以八岁那年,就让他上了文法学校,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在文学学校上了还不到一年的学,就从班里的中等生上升到尖子生,而且跳到二年级。拿到我们现在,有这样会读书的孩子,真的是令父母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可是,且看富兰克林的父亲是怎么操作的?
这时候,他父亲考虑到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儿子这么会读书,肯定会考取大学,大学教育的花费他可提供不起,于是他父亲把他转到一所写算学校就读,不用考大学的,只是教孩子学习一下知识,没有什么升学压力。
可即使是这样,在富兰克林十岁的时候,被父亲领回家,不上学了,父亲认为学手艺、做事情才是王道,于是,小小的富兰克林跟着父亲学习怎样制造肥皂和蜡烛。
回家后,父亲叫他剪剪烛芯,看看店面,跑跑腿什么的,但他不喜欢这个行当,也没有激烈反抗,只是每天跟着父亲学做事,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反抗意识立马见效,但他的心中还是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一心想到海上闯荡一番,可是他的父亲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太不靠谱了。
就这样他跟着父亲一连干了两年,一直到十二岁,他可能要当一名蜡烛制造匠了,可他仍然不爱这一行,父亲挺担心,要是不给他找一个顺心一点的行当,担心他可能会去海上闯荡,因为他的另一儿子乔赛亚离家出走,搞得他万分苦恼。
所以,他父亲想方设法搞清楚他到底喜欢什么行当,他就带他去观察各种工程,比如,木工、泥瓦工、车工、铜工是怎么干活的,好把他固定在陆地上。
父亲最后选定刀具匠的行当,在他的伯伯的儿子那里学艺,可谁知伯伯的儿子却向他收学费,于是父亲一气之下,又把他领回了家。
可以说,富兰克林小时候,也是被父亲安排了的。
2爱观察,动手能力强
可是他采取了一种迂回的办法,没有和父亲激烈反抗,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寻找找到了自己爱好的工作。
比如,他不喜欢制造蜡烛的工作,想去海上闯荡,但他父亲不允许,可由于他在水边居住,常在水里进进出出,熟习水性,老早就学会了游泳、划船,他这样做,既满足了父亲的心愿,又发展了自己的爱好,两全其美。
而且,当父亲领着他观看各种工作的工作方式时,他发展了自己的观察能力。从此,观察优秀工匠操弄自己的工具可成了他一件赏心乐事,他从中获益匪浅,一生一世受用不尽。
这其中他学会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他自己会制造一些小东西,如一时找不到工匠,他就能自己在家里干点零碎活儿,能组装一些实验用的小机器,这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他老早就学会了游泳、划船,所以跟别的孩子坐上小船或独木舟时,一般都由他驾驶,尤其遇到难关时,更是当仁不让,在别的场合,他也是孩子王,有一次,他们在常捉鱼的海滩玩,因此滩地便成了烂泥汤,于是他提议在那里建一个码头,好让他们有地方站,正好旁边有一堆石头,是工人们准备在盐碱滩上修新房子用的,可正好符合他们的需要。
于是,天一黑他动员了个小兄弟,来了个蚂蚁大搬家,两三个人抬一块,把石头统统搬走,建起了他们的小码头。结果第二天一早就被发现了,于是被各自的家长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可富兰克林不服气,跟父亲争辩,可父亲告诉他,不管你的理由有多充分,首先得保证诚实,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小小的富兰克林被父亲教育得心服口服。
3阅读给他开启另一扇窗
他从小爱书。爱看书,给他带来的见识,增长了他的生命广度。
他自小就喜欢读书,只要手里有一点零钱,总要拿去买书。他的第一批藏书是约翰.班扬的文集,是一些分散的小本子,后来他又把它们卖了,凑够钱去买R.伯顿的《历史文集》,都是从小商小贩那里买来了,总共有四五十本,他父亲藏书不多,大都是一些论战性的神学著作,大部分他都看过了,在他求知若渴的时候,他见不到更加适合的书,那里,他已经铁了心不当牧师了,只不过他由于嗜书成癖,他父亲决定让他做一名印刷工,与书有点接近的工作。
后来他在哥哥的印刷所里工作,那里他才十二岁,没用多久,他的手艺就大有长进,成了哥哥得力的助手,这时,他已经能够接触到一些更好的书了。
由于认识了几个书商的学徒,他有时候就能借到一本小书,他看书非常小心,很快就能干干净净地归还,书要是晚上借的,第二天一早必须归还,这时候他对诗歌很着迷,他作了两首诗歌,哥哥印出来后要他拿到镇上去卖,第一首诗销路好得出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让小小的富兰克林踌躇满志,可是他父亲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说写诗歌不能当饭吃,但他还是一如继往地喜欢阅读和写作。
镇上还有一位爱读书的小伙子,他们俩关系很好,经常就一个问题争辩,但都好胜心强,所以有时候难免闹意见,但通常是那位小伙子取胜,分手的时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时又见不上面,于是富兰克林便坐下来把自己的论据写下来,誊清之后,给人寄过去,他回信答复,富兰克林又写信回驳,这样一来二去,大大加强了他的写作能力。
他的写作方法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他有一次偶然看到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是第三卷,以前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份报纸,他把买来,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真是爱不释手,他认为文笔优美,并希望能够模仿,有了这种意图后,他便选了几篇文章,写出每个句子的要旨,先搁置几天,然后不看书,试着用到手的贴切的字眼详尽地表达每个要旨,争取 像原来表现的一样充分,从而再现原文。
然后他把自己写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比对,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便加以纠正。
他发现他词汇贫乏,他认为坚持写诗就可以丰富词汇,运用自如了。
于是,他找了几个故事,把它们改写成诗歌,过上一段时间,等他把原来的散文忘在脑后时,他又把诗歌还原成散文。
有时,他还把他写的要旨打乱,过几个礼拜,再努力将它们排列成最佳的顺序,然后造成完整的句子,再联句成往届篇。
4家风纯正,是他成长的坚实土壤
富兰克林小时候的家风正,家庭氛围好。
他的父母亲没有因为有很多的孩子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他父亲对富兰克林的一生影响还是很深的。
父亲体格健美,中等身材,他心灵手巧,画儿也画得不错,还懂一点音乐,嗓子清亮悦耳,有时候,忙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他用小提琴拉着圣歌的调子,和着曲调唱着歌儿,真是动听极了。他还有一种机械天赋,使用各种机械的工具,往往得心应手,他对事情处理能达到透彻的理解,做出可靠的判断,他在当地的生活中也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在平时,他总是注意引起某种巧妙或有用的话头,启迪孩子们的思想。
这么一来,他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生活行为中善良、正义和谨慎之类的表现上,孩子们自然就不大留心桌子的饭菜色香味如何,入时不入时,合口不合口的问题了,所以富兰克林以后的生活很简朴,也与小时候的教育有关。
他从小到大,对这类事情不管不顾,摆在面前的无论是佳肴还是糟糠,也都无所谓,大约在十六岁的时候,他接触到一本倡导素食的书,于是他决定吃素,他学会了自己做饭菜的办法,如煮土豆、焖米饭等,于是他向哥哥提出,把伙食费给他自己开火做饭
于是,他又发现他还可以把饭钱再省一半出来,这就成了他买书的额外资金,他哥哥和其余的人离开印刷所吃饭的时候,他就一个人随便吃一点东西,比如一块饼干,或者一片面包等,在他们回来之前,剩下的时间他就可以学习,于是他的学习大有长进,因为他说饮食节制可以使人头脑井架清楚,领悟更加敏捷。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当中发现一些规律,一个孩子取得成功的办法不外乎这几点:
[if !supportLists]1、[endif]有良好的家风,家庭氛围和谐。
[if !supportLists]2、[endif]孩子要做事,动手能力要学会,孩子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的,不能只让孩子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管。
[if !supportLists]3、[endif]要善于沟通,成为孩子群中受欢迎的人物。
[if !supportLists]4、[endif]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专注地投入到其中。
[if !supportLists]5、[endif]生活要简朴,不能太追求物质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