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如何成才?这个问题让无数家长耗尽心血。但能跟随什么样的老师学习,却不是能够自主选择的。
放眼各个学校里,莘莘学子为了改写命运,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高考及第、脱颖而出。然而,近几年随着初、高中学生跳楼事件频发,不免让人陷入深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法不一。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作为引导学生成长的关键角色——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影响深远。
从应试教育的现状来看,老师的教育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严格管束,大量刷题,只为在考试成绩中能够傲视群雄。另一种则是以比较宽松和饱含爱意的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激发孩子内在动力为主的教育方式。然而,孩子能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全凭运气。
严格管束、大量刷题,固然能够将成绩提升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可弊端也显而易见。刚刚升读高一的孩子回来说,学样的体育课几乎都被取消了,每天早上六点钟到教室,晚上九点半下课回家,每顿餐食仅有半个小时。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读书,比我们上班还要辛苦。看着孩子每天拖着疲惫回家,抱怨无暇休息,满满的厌学情绪,父母心中不忍,除了安抚以外却又无计可施。孩子心里苦,家长心里也苦。
近来,网上也在流传好多有爱的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视频,师生关系亲近和谐,让网友们羡慕到流泪。无数网友表示:当初要是有这样的老师,我也能考个好大学。对于这种温馨有爱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除了羡慕妒忌恨,更多的是一种期望向往。可见,高压下的枯燥学习,让无数过来人都留下了心理阴影。
遇上这样的老师是一种幸运——孩子不厌学,学习有动力,心理有承受能力,遇到高压有排解方法。在老师一步一步引导之下,孩子的心理建设比较完善,很难出现轻生厌世的情绪来。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幸运。
或许,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热爱教育行业的;或许,这样的老师才是孩子真正的引路人。也许这样的老师才是以圣人孔子为榜样的,只为教育,不为绩效。在《论语·子罕篇》中有记载: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仁德,仰望它越发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越发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虽然想像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了。”
孔子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先河,且以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循循善诱,激发内在学习动力。这样的老师,遇到了就是人生之大幸。而应试教育背景之下,这样的老师少之又少,孩子学习难、成才难,想在社会中脱颖而出更难。
到底是老师的绩效更重要,还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更重要?应试教育该如何改革?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