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爸妈就是我的夸夸群成员,让我坚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说我乖,说我懂事,说我可爱。家境平平,我又不争气,开窍晚,自我认知模糊。小升初,爸妈找关系花钱,把我弄进初中的“重点班”。谁知道在我们那一届,校长为了对付类似我爸妈的人,专门将一个普通班硬是配置成重点班。班上的孩子成绩平平,我在一群矮子中间寻求安全感,寻求得滋滋有味。可是中考成绩也只是刚过地方重点高中的普通班的分数线,高考过后,也只是上了个双非的一本大学。
我在爸妈眼里不知道怎么就是个改不掉的优秀形象,无论大考多不理想,他们总是用没发挥好来安慰自己和我。也许是知识水平受限,现在发现越长大,爸妈好像管的越来越少了,他们只能对自己不能给我的现状做出建设性的意见而摊手笑笑,但他们不会吝啬一点目光去看着难得回来的你。我从小和爸妈呆在一起的时间特别长,几乎没分开过。上大学,与其说是对我的考验,不如是对他们的考验。我的新鲜感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对他们来说离别感突如其来。
还记得8月31日晚上,爸爸给我发了条微信,说“喝了杯白的,好睡觉。”爸爸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我和他的聊天记录是可以一划就翻到底的,要不是快递的取件码,要不是“你来接我吧”。爸爸好像总是用笨拙的动作和粗糙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情,通过看微信运动的步数来想你去了哪,叮嘱你吃蔬菜来表达几百公里外的思念。
下半年的时候,在国庆和过年之间我回了趟家,爸爸订的票,说,“想家就回来一趟”。因为就在上个周末,我跟着不知由来的学姐去了外地,参加了一次机构推销的活动。那段时间,可能是情绪挤压比较严重的时候,室友关系也很冷清,觉得周遭的环境不适合自己,轻而易举地相信了“给你提供环境和平台”这句话,也就去了。灰溜溜的回来之后,和爸妈打电话,觉得自己好像选择错了。爸妈除了责怪没有和他们商量这件事,反复地说,“想家就回来”,当时的自己在宿舍都走廊贴着窗户,带着哭腔说:“好。”
想起看过的动画,小姑娘自己摔倒了,憋着眼泪努力爬起,妈妈过来了,又一屁股坐在地上伸手要抱。一个人的时侯的强大,好像是遇见了更厉害的自己,也只不过是现实的无奈选择。你说:“人总是要长大的啊。”我们的确会尝得一个人坚强的甜头,甚至会瞧不起过去躲在父母身后懦弱的自己。但谁又不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呢?
寒假放假回家快一个月了,可能除了做一个吃吃喝喝的小废物外什么也没干,年前的计划一如既往的落空。但想想在学校的时候,自己好像比高三还自觉。也许就是“当真正意识到独立才主动自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人潮,只有认真蓄力,才能够有自己的一小块天地。在家里,失而复得的依附感给懒惰找了个借口,但认认真真地去想,在这逃避后的结果,还是独立。
独立意识地存在,爸妈不再是可以张开手臂接得住你的人了,而是站在候车室目送你远行的人。他们也不再可以成为我们的依附了,他们只是我们隐藏许久的软肋。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爸妈,他们初次为人父母,我们初次为人儿女,不急,慢慢来,请彼此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