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一部讲述教育创业题材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该电影除了取得不俗的票房,还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积攒了不少的粉丝。
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诚然,俞敏洪老师的故事,就是一个“中国梦”的现实版。
很久以前,曾在一篇文章看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它说新东方取得的成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诠释了中国式的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
俞敏洪取得成功以后,在各种场合演讲,许多莘莘学子受到他的启发,以及他的深远影响。而这位人生导师近日在2018学习力大会上说了一番话,网上立时炸了。
-2-
俞敏洪表示衡量和评价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就像女生挑选男生的标准决定了这个国家男人的方向。中国男人就是要他赚钱至于说他良心好不好我不管,那所有的中国男人都会变成良心不好但是赚钱很多的男人,这正是现代中国女生的挑选男人的标准。
可能是语义表达上的问题,这些言论貌似是有“歧视女性”的嫌疑,好像是给全体中国女性甩了好大、好大的一巴掌。
俞敏洪在2018学习力的演讲张雨绮首先怒怼:“我只能说,北大的教育和新东方的成功都没能帮你理解女性的价值,没能让你理解什么是平等的两性关系,甚至没帮你搞明白什么是平等。”这位女神的回应果然霸气。
接着,中国女性们也都不答应了。舆论哄哄、民情愤愤,俞老师马上出来道歉,说他不是那个意思。他的歉是道了,但余波尚未停止。
-3-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矛盾的一面,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
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
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4-
我更愿意相信俞敏洪老师的言论不是公然歧视女性,也可能是因为掺杂了一些个人不正确的想法,导致一时的言论表述欠妥当。
说起歧视,大家有没有想过现代社会比较歧视“胖”。就很多对于肥胖歧视有所质疑的人,他们对于肥胖歧视往往处于一种有点否认,甚至到激烈排斥的地步。
因为对他们而言,他们对肥胖者的歧视不是歧视,而是“看不起胖子”,所以当我们谈起肥胖歧视时,他们才会用这么激烈的态度对肥胖歧视的事实避而不谈。
“胖”是一种工伤有些“肥胖歧视者”认为,肥胖歧视也仅仅只是觉得肥胖不健康,觉得胖子就应该要瘦下来,而並没有其他想法。
《纽约时报》为了调研肥胖歧视,调查了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上千名成年人后发现,最容易害得孩子被欺负的原因不是种族、宗教、身体残疾或者性倾向,而是体重。“胖”是致使孩子受欺负的最常见原因。
多数厌恶肥胖者的理由,歧视跟肥胖者的健康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大部份只是单纯看到胖体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还有更多人明白地指出,他们“一看到胖子就觉得很讨厌”。
5-
有些人说,提出这个社会对于肥胖者歧视的观点,会造成胖和瘦之间的对立,並且还有人提出“歧视过瘦的人也有可能被霸凌”。
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反馈,我们並不是要否认过瘦群体的苦难,並且肥胖者表达社会对肥胖的歧视,也並不会威胁到其他人的发言空间。只是这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导致当我们谈及身体议题时,我们往往只是“提起”,最后还是消失在其他舆论中,而丝毫没有一点改善。
对于身体意识的冷感,不仅仅会伤害到肥胖者,也会伤害到一般体型和过瘦的群体。因为这些问题还不止关系到肥胖者的权利,也威胁到随时都会变胖的瘦子的权利。
但是这么大一个可能的潜在危机却从来没有人意识到,却还是有不少人跟着附和。仔细想一想,这不是很荒谬吗?
-6-
就算是同住一屋檐下的亲人、相处多年的朋友、合作伙伴、一起工作的同事,也会有许多彼此不了解的地方。
我们应该对別人抱持善意的眼光,別轻易批评别人,而要好好说话,免得事后发现別人不那么糟糕,说出的话想收回也收不干净。其实这样的事天天都在发生。
我们过快地对別人下结论,有时甚至更愿意下负面的评论,以此显示自己的言行犀利。但批评的话就像咖啡渍,沾上去了,事后发现自己武断了想收回,痕跡仍在。
-7-
大多数人的歧视与偏见,其实都来源于他人评价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周围的人一直都在说你性格内向,不适合做销售方面的工作,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作为一个心理素质过硬的人,一开始你也许会对周围的噪声感到不以为意,甚至还会有意识地对它们加以屏蔽。但是,如果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大,你的自信终有一天还是会被击溃的,你会放弃你的自我认知,选择向舆论投降。
一些不经思索的人云亦云看似无伤大雅,却暗藏一股危险的力量,把人生封锁在“成见的世界里”无法脱身。人都逃不过无数个“昨天”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记,但在跌宕的生活里磕磕碰碰,谁也不希望被別人无限地否决。
-8-
若从众是“人性”所然,那我们是否能够保持一种“心胸”,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部份,所以別直接把看法像魔咒一样贴在别人的身上。我们只是暫且保留在心里,有机会的话在未来求真去伪,没机会也就罢了,留给别人一点好的可能性,也给自己安宁。
不贴“成见魔咒”的心胸心若亲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心若疏远,言行只如三秋之树般萧瑟。不怕身隔天涯,只怕心在南北。“批评”只会把话引导到“攻防”的情绪对立当中,细说事情的具体问题,才更有建设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