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追求数量,所以为了节省阅读时间我很少做笔记。
这样看书我一周能够看两三本,所以阅读量很快就上去了。
但问题在于我虽然读得多,可忘记地也快呀。
到最后的结果是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但却没有一点儿成长。
所以后来我就精读起来,一本书我可以看上两三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
我先快读一遍,然后再做一遍笔记,最后再做一个思维导图。
嗯,这样下来感觉自己有了不少的进步。
但依旧还是抵不过时间的流逝,多读了几遍,虽然当下印象很深刻,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忘记。
//02//
所以每当我看着自己写的近万条笔记,以及数千个收藏链接,还有几百个文件夹,以及近百个思维导图时,有的不是满满成就感,而是看着就头大。
因为这些笔记我早已忘的一干二净,就算有些有点记忆,想要找到原文,搜都搜不出来。
至于收藏的文件也是,当时以为等到以后的自己闲下来了,就好好的花时间重读一下。
结果收藏夹越来越厚,很多当初收藏的东西在哪都不知道,更别重读了。
所以到头来,花了更多的时间,还是没啥长进。
这些笔记也变得鸡肋起来,留着吧,也不怎么能用;删了吧,又怪可惜的。
当然方法要比困难多,我想这其中的问题就出现在笔记上。
//03//
我的笔记毫无逻辑,很多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层次结构非常混乱,所以提取才异常困难。
而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对症下药呗。
知识碎片化,就开始整理,把知识体系结构化;层次混乱,就按照逻辑设立层级;提取困难,就搞标签管理。
通俗易懂地来说,就是三步走:
第一步:把收集知识有序的装进去;
第二步:把知识整理好,设立规则,以供随时提用;
第三步:用的时候可以迅速地把需要的知识拿出来。
具体步骤呢,可以按照GTD 工作流来执行,总共有 5 个步骤:收集、厘清、整理、归档、回顾。
对应的GTD 信息流是:收集箱、等待处理、将来可能、归档资料、专题研究。
其中“归档资料”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所有的笔记都会到这个文件夹中,所以我们管理笔记的核心就在此文件夹中。
文件夹要便于管理,分类和层级都不能太多,而且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还要有逻辑关系。
分类要按照MECE原则,既涵盖了所有笔记特性,又不遗漏,同时又不冗长。
比如常用的生活,工作,学习就很不错。
层级上呢,不要超过五个,并且要用目录编码来标记。
至于命名也需要统一规范,这样之后才不会乱。
比如可以用黄金圈法则,举例子来说,写作相关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为什么要写作,怎么写好做,写作是什么?
就是所谓的why,how,what。
最后呢为了便于提取,还要做标签化管理,给你的笔记打上不同的标签,这样以后就能过快速的搜索到。
当然标签,也不能是零零散散的,也需要进行统一编排管理,即部署索引体系统。
索引体系统听上去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标签系统,它的底层系统跟笔记一样,也是MECE原则,层级也是不要过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区分索引体可以在标签前面加上#,这样在搜索的时候也更加方便。
好了,笔记的搭建系统的知识差不多就这些了,但这是一个技能活,光知道是没有用的,需要你去实践,所以还等什么,实践去吧。
注:以上搭建笔记系统的内容来源于知乎中常青回答的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