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258天《 轻重乙第八十一》第四部分
原文阅读
管子入复桓公曰:“终岁之租金四万二千金,请以一朝素赏军士。”桓公曰:“诺。”以令至鼓期,于泰舟之野期军士。桓公乃即坛而立,甯戚、鲍叔、隰朋、易牙、宾须无皆差肩而立。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谁能陷陈破众者,赐之百金。”三问不对。有一人秉剑而前,问曰:“几何人之众也?”管子曰:“千人之众。”“千人之众,臣能陷之。”赐之百金。管子又曰:“兵接弩张,谁能得卒长者,赐之百金。”问曰:“几何人卒之长也?”管子曰:“千人之长。”“千人之长,臣能得之。”赐之百金。管子又曰:“谁能听旌旗之所指,而得执将首者,赐之千金。”言能得者垒千人,赐之人千金。其余言能外斩首者,赐之人十金。一朝素赏,四万二千金廓然虚。桓公惕然太息曰:“吾曷以识此?”管子对曰:“君勿患。且使外为名于其内,乡为功于其亲,家为德于其妻子。若此,则士必争名报德,无北之意矣。吾举兵而攻,破其军,并其地,则非特四万二千金之利也。”五子曰:“善。”桓公曰:“诺。”乃诫大将曰:“百人之长,必为之朝礼。千人之长,必拜而送之,降两级。其有亲戚者,必遗之酒四石,肉四鼎。其无亲戚者,必遗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行教半岁,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妻谏其夫,曰:“见其若此其厚,而不死列陈,可以反于乡乎!”桓公衍终举兵攻莱,战于莒必市里。鼓旗未相望,众少未相知,而莱人大遁。故遂破其军,兼其地,而虏其将。故未列地而封,未出金而赏,破莱军,并其地,禽其君。此素赏之计也。
字词注释
[1]素:预先。
[2]至:通“致”。期:当作“旗”。鼓旗是用于指挥的工具。
[3]期:会合。
[4]垒:壁垒。
[5]惕然:忧虑的样子。
[6]识:志。登记这些受赏之人以问责。
[7]“且使外为名于其内”三句:郭沫若说:“此‘内’与‘外’为对,‘乡’与‘亲’为对,‘家’与‘妻女’为对。‘内’可以包含乡、亲、家与妻子。……言一人在外建立功名,则乡党增光,父母荣显,妻子有德色也。”
[8]北:背叛,逃亡。
[9]朝礼:参拜,即以礼相待。
[10]拜而送之:送别时行拜礼。拜,古人行拜礼,下跪,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
[11]见其:被期待。其,通“期”。期待。
[12]衍:演习。按,前文已曰“行教半岁”,则此处之“衍”当为泰舟之野大会合后半年间的练兵期。
[13]必市里:地名,或为虚拟。
译文参考
管子进入朝堂对齐桓公说:“全年的赋税有四万二千金,请您在一天内把这些金预先许诺奖赏给将士们。”齐桓公说:“好。”于是下令准备旗鼓,在泰舟原野与将士会合。齐桓公站立在高坛上,甯戚、鲍叔牙、隰朋、易牙、宾须无都并肩站立于一旁。管子手持鼓槌对将士们拱手行礼,说道:“谁能冲锋陷阵冲破敌众,就赏赐他一百金。”问了多遍也没有人回应。有一个人持剑走向前,问道:“敌众有多少人?”管子说:“敌众有一千人。”“一千人的敌众,我可以冲破。”于是赏赐给他一百金。管子又说:“交战的时候谁可以捕获对方的士兵长,就赏赐他一百金。”有人问道:“是多少士兵的士兵长呢?”管子说:“一千人的士兵长。”“一千人的士兵长,我可以捕获。”于是赏赐给他一百金。
管子又问:“谁可以听旌旗的号令,取到敌方将军的首级,就赏赐给他一千金。”并且申明可以攻破敌方千人壁垒的,就赏赐给每人一千金。其余说可以在壁垒外斩下一人首级的,就赏赐每人十金。一天内预先许诺奖赏完毕,四万二千金已经全部支出。齐桓公忧虑地叹息道:“我该怎么记下这些受赏的人以问责呢?”管子回答道:“您别担心。就让将士们在外争光,他们的声名就会在国内传开,乡党增光,父母荣显,家里妻儿也将分享功德。这样一来,将士必定会争相求取功名报答君王的恩德,没有背叛的想法。我国兴兵发起攻击,击破敌军,兼并他们的土地,就不止是四万二千金的获利了。”五位大臣说:“真是妙计。”齐桓公说:“好。”于是他告诫大将:“对于你们下属的一百人的士兵长,一定要用正式的礼节对待。对于一千人的士兵长,送行时一定要行拜礼,送下两级台阶。对于有父母的战士,一定要给他们四石酒、四鼎肉。对于没有父母的战士,一定要给他们的妻儿三石酒、三鼎肉。”施行这样的教化半年以后,父亲教导儿子,兄长教导弟弟,妻子劝谏丈夫,说:“被国家以如此优厚的待遇寄予厚望,却不为国家冲锋陷阵,怎么还能有脸返回家乡!”齐桓公在军队练兵结束后发兵攻打莱国,在莒地的必市里交战。战鼓还没敲响,战旗还没见到,兵力多少都还不知道,莱国人已经大败而逃了。于是击破敌军,兼并土地,俘虏他们的大将。这样,不用割地分封,不用出资奖赏,就击破了莱国军队,兼并了莱国土地,擒住莱国君主。这就是预先许诺奖赏的计策。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第八节阐述预许行赏、战胜敌国的计谋。这里详细地记录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一次军事奖励计划及其实施过程。管仲向齐桓公提议,将一年的租金四万二千金用于一次性奖励军士。桓公同意了这个提议,并在泰舟之野召集军士。具体的奖励计划是包括几个方面:谁能突破敌阵并击溃敌军,奖励百金;谁能在交战中抓住敌军的指挥官,奖励百金;谁能听从旌旗指挥并抓住敌将,奖励千金;其他能斩首敌人的,奖励十金。
这个奖励计划效果是大大激励了军士们的斗志,四万二千金很快被分发完毕。桓公对此感到惊讶和担忧,但管仲解释说,这些奖励会激励士兵们争取荣誉和报答恩德,从而在战斗中更加勇敢。而且,桓公进一步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对百人之长和千人之长给予特别礼遇,并对他们的亲属进行慰问和奖励。这种做法进一步增强了士兵们的忠诚和战斗意志。在随后的战斗中,齐军大获全胜,击败了莱国的军队,俘虏了莱国的将领,并占领了莱国的土地。这次胜利证明了管仲奖励计划的有效性。
这段文字展示了管仲在军事管理和士气激励方面的智慧。他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齐国赢得了重要的军事胜利。
素赏之谋告诉我们,国家安全永远是国家的最高、最大的利益,国家必须尊重浴血奋战的将士,无论是在战争前的物质激励,还是战争后的奖赏,其目的都是通过表彰战士,激发全国军民的斗志,使军民一条心。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货币的两大基本功能
货币的两大基本功能,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两者既可以统一,又可以分离。既统一于货币本身,又具有可分性,即相对独立性。那么,货币这两大基本功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充当价格标准的东西,只有在它真实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作为支付工具,充当交换媒介。如果体现价格标准功能的只是观念上的货币,那么,如果要实现商品交换,现实中实现支付的工具必然要另找他物,也就是代用货币。当然,最为理想状态的货币,应当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即将价格标准和支付工具两大基本功能统一于一身的货币。但是,货币流通现实是,作为价格标准真实存在的货币,往往不够用,比如货币史上的钱荒。这就需要发挥替代作用的,仅仅作为支付工具的代用货币。即便真正的货币够用,如果真正的货币在支付时使用不方便,市场上也会出现支付便利的代用货币。
进一步分析,在价格标准和支付工具两大功能之间,不仅有统一,事实上也有对立。比如,作为价格标准,要求币值稳定,不能因币值波动搅扰了商品流通秩序。我们根据当前已经掌握的一些货币学知识,知道货币的币值,简单地讲取决于货币与商品之间的数量关系,亦即货币的币值必须是在货币与商品的互动中体现和实现的,并非仅仅货币一方就能够完全确定。形象地讲,在一定时期内,即使货币的数量不变,社会上商品总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货币币值的变动。但是,货币作为价格标准,其币值需要长期相对稳定,货币的币值变动具有黏性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如果币值过于坚挺,往往会投射到货币与商品的数量关系上,有些时候会出现真正的货币不够用的情况,会影响到货币支付工具功能的发挥,货币供给将因缺乏弹性而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对支付工具的量的需求。
货币史上,货币从金属货币进化到不兑现纸币,就可以被看作是货币调和这两个基本功能的对立关系的需要。如果(具有较好的价格标准功能的)金属货币,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够实现量的增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金属货币就会长期存在于流通界。问题是金属货币的量受限于金属量,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就会不够用。如果金属货币不够用的情况长期存在,货币(选择货币的人们)就会产生摆脱金属的内在动力。那些代用货币、长期用作支付工具的真正货币的替代物,极有可能会自然演化出独立的价格标准。这样一来,代用货币就会演化为集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于一体的真正货币,原先的货币形式则会遭到淘汰、走进历史。货币史上的事实就是这样。反过来,如果(在量上具有无限可能的)纸币或者信用货币不能实现较为稳定的价格标准(币值)功能,货币流通就会重新回到实物货币阶段。就像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人们会产生重回金本位的冲动那样。
一个理想的货币体系,必须同时照顾到价格标准的稳定性以及货币供给弹性的双重需要。货币史上的解决办法是,价格标准稳定性交由真正的货币承担,而支付工具的弹性供给,更多地由各种代用货币来应对。问题是,作为支付工具的代用货币必须与作为价格标准的真正货币发生价值上的联系,就像金本位时期流通中的银行券必须要有含金量的规定且可以自由兑换一样。货币两大职能之间的对立关系,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真正的货币的量供给不足以及弹性不够,最终以触发经济金融危机、货币体系崩溃等方式,驱动货币形式向更高的形态演化。
当前货币流通的现实是,以币值稳定为目标的信用货币,因富有供给弹性,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独占流通界,在货币史上取代缺乏供给弹性的金属货币。
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天然具有币值稳定特征的货币,在货币流通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货币供应量(即支付工具数量)问题。而富有货币供应弹性特征的信用货币,其在货币流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币值是否稳定。货币史的经验是,那些能较好调和价格标准和支付工具对立统一关系的货币形式,才能在货币竞争中胜出,取代原有的货币形式。
货币史上,固定复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自由竞争条件下良币驱逐劣币,就是货币两大基本功能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表现。此外,现代货币体制下的央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实际上也体现了货币这两个基本功能的对立统一。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很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央行此时出手(提供流动性)至少能够稳定市场货币价格,避免经济过度波动情况的出现。甚至可以说,当前宏观金融管理的目标,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一体两面”的关系,追根溯源,也可以归结到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两大功能对立统一的关系上。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货币作为价格标准和支付工具的统一,是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的内在要求。价格标准和支付工具两大功能之间的对立,则是货币适应客观世界的需要时产生的。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货币在参与人类活动时,必须适应客观世界的需要。这样,在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统一性的要求下,协调解决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就成为驱动货币形式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力。
只有既是价格标准又是支付工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货币,货币是价格标准和支付手段的对立统一。严格地讲,一个共同的市场内有且只能有一种真正的货币,即那种既是价格标准又是支付工具的货币。由于真正的货币可能不够用,或者真正的货币支付效率不够高,市场上需要依附于真正货币之上的、执行货币价格标准、仅仅充当支付工具的物品,即代用货币。一个完整的货币体系,由真正的货币和代用货币共同组成。
在当今市场上,真正的货币只有流通中的现金。只有流通中的现金,才是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的统一体。银行存款货币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务工具,严格地讲,存款货币也是代用货币的一种,在流通中起到支付工具的作用。诸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它们只是建立在银行支付体系之上的一个支付客户端,其账户中的余额对应着客户在银行账户中的存款货币。这些网络支付工具,是附着在银行存款货币之上的一种便利的支付手段。
诸如比特币等那些炒得火热的所谓的数字货币,并不是代用货币,也不可能是未来的货币。严格意义上讲,比特币只能是数字资产,至于它们能不能成为支付工具,在多大范围内执行支付工具功能,我们拭目以待。在法律关系上,用比特币支付还是用实物资产清偿债务,并没有什么区别。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曾经的货币不再是货币了?
货币史的逻辑顺序应当是,货币首先作为支付工具进入流通,在它取得普遍性认可成为可以衡量物的价值的价格标准之后,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真正的货币是价格标准与支付工具的统一体。货币在参与人类活动时,货币或者说货币体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价格标准的稳定性与支付工具的便利性。如果货币或者货币体系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可以预期,它将被新的货币形式所取代。
当然,这两个条件是与时俱进的。可以想象,这两个条件取决于经济或者财富总量,以及人们对支付便利性体验的要求。只有财富总量的快速扩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才是货币形式演变的根本动力。简言之,货币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类活动的需要。
参考资料
《货币常识:历史与逻辑》,李义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
《治道:商鞅治秦与现代国家治理的缘起》,叶自成,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
《国富策:读〈管子〉知天下财富》,翟玉忠,博瑞森管理图书,2018年12月
《管子译注(全二册)》,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