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从开店后,没有特殊事情我都会呆在店里。特别是中午晚上吃饭时间非常忙碌,需要我搭把手帮忙。加之生意刚刚起步,从营业额提升以及店内管理,都还得要我操心。
慢慢的,随着进店的熟客不断增多,营业额开始慢慢增长,看来生意应该不会亏本,说不定后期比我预想中还好。这开业还一个多月,我就收获了一大批吃货粉丝。比如,眼前正在吃鸡汤面的母子俩。
小男孩大约四五岁,妈妈非常年轻,个子也如我一般娇娇小小,打扮洋气还化着美妆。儿子喜欢吃面,每次都不会点我们家的招牌米线,而是直接一个大碗十八元的鸡汤银丝面。我给小男孩加一个小碗,母子俩共喝一碗热腾腾的鸡汤。看着娘俩吃完开开心心的离开,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回到陪伴儿子小时候的情景。
第二个粉丝是开业不久,一个经常来店里吃米线的美女妹妹。她说我们家的米线超级好吃,特别是鸡汤的味道更是她的最爱。每次她点十五元的小碗米线,然后告诉服务员米线只需一点点,多菜多汤,也不多鸡肉。然后再点一个大大的十三元一只的鸡腿。一个人慢悠悠的啃鸡腿,慢悠悠的用我们家漂亮的陶瓷勺子喝鸡汤。
看她每次都只要几根米线,我总是过意不去。有几次另外送她卤鸡翅,但她都不要。她说,“姐姐你真的不要客气,你也是做生意,赚钱不容易,是我自己喜欢少要米线的,我确实是吃不下,你的心意我领了”妹妹不仅人长得漂亮,还那么善解人意。
和 她攀谈中得知她今年二十五岁,已经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她在附近美容院上班,未来可能会去重庆开一家指甲店。妹妹一张肉嘟嘟的圆脸,五官非常耐看,皮肤也白白嫩嫩,一脸的胶原蛋白,看起来还是一个小女孩,怎么都不像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特别是她每次从门外走进店里的时候,总是一脸娇羞可人的模样,可能怕人家说她是吃货吧。所以,每次我总会笑意盈盈的主动上前招呼她,怕她感觉尴尬。
“妹,来啦,今天是提前下班还是休息啊”。
她把我家的米线拍照发朋友圈,然后还说,“我刚从重庆回来一下车就赶紧来吃米线,一天不吃都想念啊。”后来,她又带好朋友来吃,好朋友又在美团上自己点餐。哎呀,说起这个妹妹,我都是一脸的欢喜。不仅仅是因为她经常照顾我的生意,而是每次看到她年轻的模样,总会让我想起那些曾经青春年少的葱茏岁月。。
第三个粉丝是一个厨师,一个瘦瘦的中年男人。
刚开业他就经常来店里,每次都是一碗米线,加一个鸡腿一份鸡肠,一个人要消费三十四元。看他穿着很普通,但却一点不嫌我们家米线小贵,一看就是一个十足的吃货。而且他还要喝一瓶小白酒,我家没有卖,还得到隔壁超市帮他买。他一个人喝着小酒啃着鸡腿,吃的津津有味。我就想,人家一个月二千多的工资,都把日子过得那样欢腾,而我们身边很多人收入他好很多,却经常是一脸的愁容。
什么叫知足常乐?什么叫活在当下?眼前这个中年男人就是。
(二)
还有一个阿姨也是让我感动得不行。她自己喜欢吃我们家的鸡汤,居然还专门掏钱请人吃。这个阿姨说她经常从这里经过,闻到鸡汤飘出去的味道特别香,看见店里装修也很漂亮,于是进来看看。我给她详细讲解了我们家鸡汤的制作流程。鸡是每天现宰的活鸡,非常新鲜。然后小火慢炖近十个小时,用料简单但讲究,所以味道鲜美,清淡养生,适合每一个人吃。她听我讲解完说,今天我已经吃饭了,明天再来尝尝。
第二天她果真来了。一尝还真喜欢上了这个味道。她说她是病人 ,很多东西都不能吃,但是吃我们家的鸡汤米线后肠胃很舒服。所以,她经常来店里,每次来了还一边吃一边给旁边的客人介绍,说这个鸡汤是正宗的土鸡炖的。阿姨说话轻声细语,一看就是非常有素养的老人。每次她总喜欢坐挨收银台最近的小桌子。然后一边吃一边和我聊天。
她说她从年轻开始身体一直不好,老公对她很体贴,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却从来没有怨言。他们一共三个孩子,一个公务员,一个做生意,一个从厂里刚刚退休。几个孩子都不错,三个孙子也很优秀,外孙女还在新加坡留学。
隔着米线袅袅的热气,听着阿姨缓缓的诉说,你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对生活很知足的老人。说起曾经的过往脸上有笑容,眼里有光芒。那种幸福应该是被岁月洗涤后沉淀下来的平静淡定和柔和。
这位阿姨还有更可爱的一面,有一天她吃完米线后,居然又付了三碗的钱,她说这三碗是她请别人吃的。我收钱打单后把小票给她,她说票就放在我这里,到时一个年轻的妈妈带两个孩子过来,她把那个妈妈的名字告诉我写在了小票上。第二天早上,年轻妈妈果真带着两个儿子来了,她说,这个阿姨是她好朋友的母亲,一直给她说我们家的鸡汤味道如何鲜美。
听这个年轻妈妈说,阿姨已经八十岁了,不久前患上了癌症,前段时间才做完手术。我非常惊讶,阿姨看起一点不显老态,思维非常的清晰,谈吐也爽朗利落,哪里像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
(三)
忙忙碌碌中,秋天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傍晚,天空飘起了小雨,街道上的人形色匆匆,夜幕缓缓降临。街边几颗高高矮矮的桂花树上,还残留着一些稀稀疏疏、摇摇欲坠的桂花,或许,一阵风吹来,明早就不见了它的身影。
此时的桂花香味也不再浓烈。不像刚刚挂满枝头的时候,即使你离它很远,还看不见树的影子就能先闻到它浓郁的花香。让你抬头到处寻找,这香味是从哪里飘来的呢?
正在我遐想之际,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小帅哥从外面走进了店里,他问我们家都有哪些好吃的。服务员认出他就是刚刚来取餐的外卖小哥。我立马起身给他介绍我们家的特色,然后叮嘱收银台的妹儿,
“给帅哥煮一个十八元的大碗,但是只收他小碗十五元的钱”
帅哥有些腼腆说,“谢谢!”
然后坐到餐桌前的椅子上。小伙子和我儿子差不多的年纪,身体很结实,五官也不错,一双大眼睛特别有神。分明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却透露出几分成年人才有的成熟和干练。
他一边吃一边和我 闲聊,得知他今年二十岁,去年职高毕业就开始送外卖,到现在已经干一年多了。
“一年来,平均每月大概能挣多少工资?”
我一直很好奇这些外卖小哥一个月究竟能挣多少钱?听别人说,跑外卖只要勤快能吃苦,收入还是不错。
小伙子回答说,“平均五六千的样子”
“还不错啊!在綦江县城能挣这份工资。”
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又有些欣慰。他说,有同事干得好的,一个月可以挣一万多。眉宇间,能感觉到他对自己还不是很满意。也透露出,挣得不算多是因为自己年龄小,步入这个行业时间也不长。总之,他带给我的信息是,未来某一天他也可以每月挣一万多。
“你家住哪里呢?父母什么工作?”
他说,他家住在我们县城的一个乡下,父母四十岁出头,一直在外地打工。他小时候和婆婆爷爷一起生活,父母只是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家里在县城也没有买房,他目前和同事合租一套旧房子,房租不贵每月两百多。小伙子性格阳光也爽朗,沉稳中约带几分羞涩。和我这个陌生的阿姨聊天,没有遮遮掩掩,我问什么,他都很乐意的回答我。
眼前这个小小年纪就能养活自己的少年,让我心生敬意。不由想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由衷的为他们的父母感到欣慰。
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独立不啃老。能养活自己是一个人活在世间最起码的责任和尊严,而这个孩子做到了。
(七)
看着眼前这个优秀的少年,让我不由陷入沉思。在我身边熟人朋友中,有很多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论生活环境很多都比他优越,但是,孩子却没有这般自立能干。
比如,这年龄的孩子有的还不会做饭,也不会收拾家务。凡事有父母,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个子 长得高高大大,但是却一脸的稚气。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比如每年大学开学,总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不再年轻的父母肩上费力的扛着一个大箱子,而高高大大的孩子手里只提着一个不重的包。
孩子觉得自己永远是孩子,而父母也觉得孩子仍然是孩子。
从表面看,是这样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体恤父母,问题在孩子身上。而从我眼里看见的,却是父母自身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造成了今天这一堪忧的场景。
在我的身边,很多家庭都比这个外卖小伙子好。比如,父母有稳定的工作,很早就为孩子在县城买好了房,有的甚至还去市里买。更不说少部分做生意的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条件比普通工薪阶层的会更优越。
从同事朋友闲谈中也说,孩子长大了必须得给他买房,就像法律条款规定了似的。好像不给孩子留钱留房子,孩子就生活不下去一样。
说到这里,感觉我有些愤愤不平,以为我就不在这些父母之列。其实,我也是这样的父母。所以,为自己,也为天下这些辛苦操劳的父母感到悲哀。由此,想到一句民间俗语,“养儿不如我,存钱为什么?养儿强过我,存钱又为什么?
年轻的时候,不太能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甚至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父母给自己找的借口。传统观念都会觉得,父母应该节约,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为父母尽力为孩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孩子就会站在父母的肩上越飞越高。
其实未必。
殊不知,父母对孩子这样拼尽全力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在扼杀孩子自由生长的权利。就像山坡上只喝露水的野花野草,一直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而那些在阳台温室种的花草,却没有野花开得灿烂,就是这个道理。
不懂怎么养花倒不如把它丢进大自然,没有瓶瓶罐罐的约束,花倒还开得自由自在。所以,养孩子也是一样。除非你真的很懂孩子很懂教育,否则,倒不如像这个外卖小哥的父母一样,干脆散养。
哪怕他没能读上大学,但是他懂得勤劳,懂得坚持,懂得在二十岁的年纪把自己当成年人。所以,我想说,天下的父母真的不要把孩子抱的太紧,就像山坡上灿烂盛开的野花,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