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古诗文中的“月”与“鸟”

古诗文中的“月”与“鸟”

作者: 一篮雪花 | 来源:发表于2020-12-13 12:22 被阅读0次

         

            今早,陪孩子读王维的《鸟鸣涧》。当读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姑娘问我:“妈妈,月出是谁?”

            这一问,问的我有点懵。

            “月出?月出不是人名,它是指月亮出来,升起。”我细心的解释道。

            “那月亮又不会说话,它怎么能和隔壁的果果一样惊到鸟儿呢?”姑娘不依不饶地继续发问。

            我这才明白,原来她是想到之前在楼下碰到隔壁的爷爷,爷爷夸她乖,还说自己家的果果,整天在家里上窜下跳,惊吓的自己新养的鸟儿都不吃食了。

            给孩子解释完,我又细细品味了一下这句诗,不得不再次感叹古人用字之巧妙。

              一个“惊”字,以动写静,足以写明山里有多幽静。

            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洁白的月光流泻下来,光线的明暗变化,把从睡梦中的小鸟给惊的醒了过来。鸟鸣声和着春天山涧里小溪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更是将这座山林烘托的更加幽静安宁。读到这里我想到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还想到了辛弃疾的千古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夏日晚间的乡村生活,有明月,有鸣蝉,安宁又闲适,画面感顿时扑面而来。

            大概是古人的夜间生活远没有现代人这么热闹浮躁,所以才会用心细腻去这么感受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应该不会发现这些山林野趣的。

            据说辛弃疾的这句词是出自的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和“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这两句诗中。

            可见“月出惊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生活在钢筋水泥中每天忙忙碌碌的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文中的“月”与“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du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