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啸
“啸”出现在诗词中,承载诗人的情感。变化多端的啸声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
“啸”能抒愁苦悲愤之情。
曹植《杂诗六首(其三)》:“西北有织妇,绮镐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晷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这首思妇诗写得缠绵凄恻,哀怨动人。由于思夫心切,手巧的织妇日“不成文”夜不成寐。孤独、寂寞、相思、离愁,一齐袭来,不禁发出“太息”、“悲啸”。一声“入青云”的“悲啸”,极尽夸张之能事,突出了思妇内心难以遏制的痛苦和悲愁。
陆游的《霜风》中“身老啸歌悲永夜,家贫撑住过凶年”一句,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气氛。诗人身已老,家境衰败又遇凶年,只能无可奈何“永夜”啸歌,真可谓“长啸当哭”,催人泪下。
“啸”能抒慷慨悲壮之情。
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声“仰天长啸”,情绪激烈,感情慷慨。一个豪气干云、顶天立地的抗金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啸”能抒闲适自得之情。
请看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一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长啸”与“弹琴”并提,以声写静,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境竟是如此静谧,境中之人,又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里的“独啸”,宛若一首小夜曲,流淌在美妙的湖光月色的意境中,令人神思幽远,心驰神往。
网友评论